影史|港影:再论香港影史五大巨星

影史|港影:再论香港影史五大巨星

文章图片

影史|港影:再论香港影史五大巨星

文章图片

影史|港影:再论香港影史五大巨星

文章图片



在文字中证道 。 ——唐泪
很多人会混淆 。

将九十年代的“五大巨星”概念 。
与本文所指等同 。
而二者在标准上虽有相近 。
却其实不同 。
一个限定在九十年代的港影黄金期 。
另一个则着眼于香港影史 。
且要求商业与底蕴的双项皆强 。
并尤其强调 , 在香港影坛的绝对票房统治能力 。
这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硬指标 。
没有任何侥幸可能 。

九十年代的“五大巨星” 。
源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的突然蓬勃 。
在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区域 , 电影最好卖的是成龙、周星驰、周润发、李连杰和刘德华 , 当然若论实绩 , 五个人之间还是有较大梯度差距 , 其他人则更要通通退后一步 。
但就香港市场而言 , 刘德华与李连杰却从未能站上巅峰 。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到整个九十年代 , 成龙、周润发和周星驰牢牢保持了香港影坛的年冠票房和破纪录成绩 , 除了一九九八年《风云雄霸天下》的郭富城 , 其他任何人不得越雷池一步 。
这是实力上的量级差距 。
所以这个“五大巨星”无论是从东南亚还是从香港影坛票房成绩来观察 , 都并不是并驾齐驱的概念 , 更像一个年代的“前五”统计 , 与“双周一成”、“四大天王”的称谓不具有可比性 。
而无论如何 , 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 , 都应该得到尊重 。
所以“五大巨星” , 也就是香港影坛九十年代的荣光 。
但随着成龙、周润发和李连杰远走好莱坞 , 周星驰日渐减产并完全转向幕后的导演工作 , 影坛格局开始改变 , 在零零年代 , 刘德华持续稳健上行、梁朝伟开始崛起 , 步入一零年代 , 大器晚成的甄子丹和一路狂奔的郭富城站上巅峰 。
年代交替 , 一代新人换旧人 。

而若将眼光 , 投放到超过百年的香港影史 。
不同标准下 , 人选就发生改变 。
标准其实很简单 , 第一个是香港影坛的“统治级”票房表现 , 第二个是基于专业度的惊人艺业 。
但看似简单的标准 , 却“筛除”了绝大多数演员 。
最终只剩下“五大巨星” 。
什么是“统治级”的票房表现?
连续的年冠票房与破纪录数据 , 在作品推出期间 , 要么一人独大、要么龙争虎斗 。
比如李小龙三年四部电影 , 不但两夺年冠、两夺年亚 , 还两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 并凭《猛龙过江》打破亚洲电影票房纪录 。
又比如1974年到1981年期间的许冠文 , 只要有作品推出 , 年冠和破纪录就一定是他的囊中之物 。
双周一成的成绩 , 大家更已耳熟能详 。
什么又是基于专业度的惊人艺业?
动作巨星的身手、喜剧宗师的化境 , 以及非类型演员的过硬演技 , 这就是标准 。
以这两条标准而论 。
香港影史“五大巨星”的人选当然就非李小龙、许冠文、成龙、周润发和周星驰莫属 。
九十年代“五大巨星”中的李连杰与刘德华 , 只能黯然离场 。
也包括其他任何香港演员 , 暂时都无法企及 。

原因很简单 。
论票房统治力 , 刘德华三个香港年冠、李连杰一个香港年冠 , 且从来没有破过影史纪录 , 这就已经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 专业都还尚可不提 。
而今的现状 , 李连杰已经隐退 , 刘德华还尚在活跃 。
如果以第六巨星概念进行讨论 。
其他演员的最大短板 , 是破影史纪录这个要求 , 按最低标准 , 起码也要追平李小龙的两破纪录 。
但这个难度就直如天堑 。
刘德华的上一个年冠 , 还是2003年的《无间道3》 , 都已经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 , 如今在手的香港电影 , 包括有《金手指》和《潜行》两部 , 成绩尚待观察 , 再夺年冠或有希望 , 而四十年职业生涯、一百来部电影都未能打破纪录 , 在花甲之年再创新高的可能性 , 实在很低 。
甄子丹其实仍有潜力 , 他拿过两个年冠 , 最高票房成绩也上探到了六千万 , 若能再接再厉 , 打破两次影史纪录 , 就可以入列 , 毕竟其动作身手已得到认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