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老电影归心似箭( 二 )



比如魏德圣对于震说:“留着吧,至少是个思想!”宇泽答道:“那就拿去吧 。至少是个想法 。”简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于震此时含蓄地向魏德圣示意 。在影片的后半段,这种简洁的对话和长盛不衰的镜头语言相得益彰,从文本本身和影片表达上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 。
03

像导演之前的电影《回民支队》《闪闪的红星》等,导演都相当擅长用景物来抒发感情,运用视觉形象 。影片中的关键视觉对象是象征着“归心似箭”的大雁,象征着与齐叔叔深厚友谊的“黄金”,它不约而同地成为的救命工具,以及与的“定情信物”烟袋 。
大雁的视觉形象与电影插曲《南飞大雁》有关 。《南飞的大雁》反复的声音,不仅与视觉上的“大雁”形成参照,也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语言 。它进一步强化了男主人公魏德圣顽强的精神品质,夸大了女主人公于震对美好爱情的无尽期待 。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老电影归心似箭】电影《归心似箭》虽然在当时是一部创新之作,但其叙事手法更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 。影片开头以主人公从回忆的角度自述开始,但影片的叙事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从主人公掉队到追上队伍的时间点,依次描述了人物经历的“金钱关”、“生死关”、“爱情关” 。
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关于电影的结构和情节比例,当时和现在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观点认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占了全片近三分之一 。是不是太长了?这个针锋相对的观点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和女主角直到正片结束一个小时后才出现 。这是剧情不平衡吗?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正是影片的精妙之处之一 。无论是留守后对付敌人时紧张的“折磨”和“杀戮”,还是被于震救出后“温柔乡”那样的场景,都是主人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难以量化 。另一方面,电影《爱情部分》迟来又稍纵即逝的部分,是主人公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写照 。魏德圣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迎来了爱情,并没有过多地沉浸在迟来的爱情中,而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抗日工作中 。他与于震的相识虽然短暂,但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情感经历 。

然而,除了这种结构上的“不平等”,影片还设置了巨大的空白空间 。影片开头的独白显然是魏德圣自己说的 。他显然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从战争结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他和于震的关系是怎样的?似乎电影不想看透,而是把命运留给观众和想象 。这种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空白思维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艺术创作形式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