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十几岁客串几分钟,20年收到20万美元分红:好莱坞“躺赚”有多爽( 三 )


正因如此 , 在美国拍过戏的中国导演都会感慨 , 哪怕小小的一个群演 , 相关合同文书都是厚厚的几大本 。
不严格不行 , 分分钟都是钱啊 。

在保险公司监督下 , 再大的场面费用也一定会锱铢必较
电影拍好了要上映了 , 与院线怎么分 , 事先早就谈好了 。
通常情况下 , 分为议定保底价和分成 。
议定保底价是院线向制片方支付商量好的一笔费用 , 这是一项固定收入 , 与票房无关 。
不过 , 好莱坞制片方与院线分成最常见的分成比是9:1 , 主要还是为了保证制片方的利益 , 鼓励制片方多拍好片 。
可如果制片方实在对自己拍的电影没兴趣 , 也可以与院线商量个“一口价” , 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不亏本就行 。
总而言之 , 好莱坞这套版税分红制度与整个产业紧密相关 , 演员想额外多拿点分红 , 那就得努力拍戏 , 毕竟“大家好 , 才是真的好” 。

说来说去 , 好像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像慈善机构似的 , 变着法子塞钱给演员 。
当然不是 。
好莱坞的背后都是资本 , 资本考虑的肯定是利益最大化 。
能给演员分红 , 肯定是这个演员有票房号召力 , 对影片有贡献 。
至于影片里的其他演员 , 由于好莱坞的工会很厉害 , 动不动就罢工 , 不得不让人家雨露均沾 。

【好莱坞|十几岁客串几分钟,20年收到20万美元分红:好莱坞“躺赚”有多爽】好莱坞工会影响力很大 , 右边旗帜上的2个图案是好莱坞两个最大的工会标志
实际上 , 分红的概念对演员来说就是 , 老子拍片就这点钱 , 你看看能不能凑合下 , 影片要卖座 , 你也多分点 。
当然 , 影片卖座了 , 幕后的片方自然也赚得多了 , 皆大欢喜 。
赚多赚少不要紧 , 关键是要有赚 , 这样大家面子都好看 。 片方也好找演员 , 演员也才有资格坐地起价 。
只是这几年好莱坞十分沉迷于上亿元的大制作 , 感觉视觉冲击力强的大片更好赚钱 。
如此一来 , 电影成本嗖地上去了 , 那钱包就瘪了 。
既然地主家的余粮都不多了 , 只好从演员身上想办法 。
比如曾经红得发紫的男演员尼古拉斯·凯奇 , 前几年是挺火 , 可最近几年拍啥啥扑街 。
这家伙又因不善理财欠下巨额债务 , 拍戏时想签票房和版权分红 , 片方死活不答应 。
这还算明着讲道理 , 得怪演员自己不争气 。
好莱坞既然是在资本控制之下 , 旗下自然有各种专业的会计师 。
这套极为复杂的做账模式俗称好莱坞式会计法(Hollywood accounting) , 又称好莱坞式记账法(Hollywood bookkeeping) 。
这么专业的词汇 , 可见好莱坞大厂玩这套模式是有多娴熟 。

说白了 , 就是电影公司夸大支出以减少净利润的一种电影行业财务方法 。 目的自然是为降低公司需要支付的税款、特许权使用费和分红协议 。
华尔街那些会计师用一堆专业术语加模型核算后 , 硬是能把一部卖座影片算到亏本 。
1988年 , 美国有部喜剧片《来到美国》(Coming to America) , 成本大概4000万美元 , 上映后夺得了近3亿美元票房 , 成为当年第三部卖座电影 。
制片方就是采用了这种龌龊的会计手段 , 使得该片编剧亚特?布什瓦并没能收到应有的分红 。
最后他还是通过打官司 , 才让片方从主演艾迪?墨菲的片酬里挤出1.9%分给了他 。
还有国内观众都熟悉的“黑武士”达斯维德的扮演者大卫·普劳斯 , 因为三部《星球大战》达斯维德的声音是配音 , 片方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拿此说事 , 不仅没有给他和其他演员同等的片酬 , 还借此克扣了大卫·普劳斯相应的分红 。

老爷子后来等到死 , 也没拿到这笔分红
演员就不提了 , 哪怕是好莱坞的导演和超级IP电影演员都时常被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坑 。
2021年 , 《疯狂的麦克斯4》的导演乔治·米勒把华纳兄弟公司告上法庭 。
虽说这部电影在全球收获了3.75亿美元的票房 , 可华纳兄弟以拍摄超支为由 , 拒绝支付其700万美元的导演费 。
还有炙手可热的《哈利波特》 , 每部都大卖 , 可华纳兄弟噼里啪啦一通算账后 , 开始“哭穷” , 说自己发行、广告等方面算上利息得有2亿多美元的亏损 。
目的嘛 , 自然就是想方设法不给演员们应有的分红 。
大导演、大IP都被扣钱 , 也难怪好莱坞明星纷纷跨界当起制片人 。
看看这些年来 , 大明星乔治·克鲁尼、冯迪索、阿汤哥只要参演电影 , 无一不是演员兼制片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