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为何离婚再娶? 余秋雨离婚( 二 )


当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从事某种狂热的运动时 , 余躲在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 , 埋头读书 , 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 , 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戏剧经典 。他有一次从上海逃出来 , 躲在浙江奉化一个荒郊野外的小木屋里 , 那里恰好有很多古籍 。那段时间 , 他把自己埋在这些古籍、四辑、四注中 , 开始心无旁骛地阅读 。
余有参与世界的一面 , 也有远离世界的一面 , 那就是在远离世界、远离世界的那些年代里 , 他锻造了自己丰富的教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个性的思考 。于是 , 他开始在图书馆撰写《世界戏剧》、《中国戏剧史》、《艺术创作》、《观众心理学》等学术性很强的书籍 , 后来陆续出版 。由此 , 他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最年轻的学者 。1985年 , 在等多位著名专家教授的大力推荐下 , 余被评为上海戏剧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1986年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
我是天上的一朵云空 , 偶尔映在你的波心 。几乎所有的好事都始于偶然 。
正如徐志摩的诗《偶然》所说:“我是天上的一朵云空 , 偶尔映在你波的心里 。”马兰与余的爱情 , 也是云和浪的偶然相遇 , 最终撞上了感情的惊涛骇浪 。
在余和马兰的故事中 , 很多人认为是余在成名时找到了马兰 , 仿佛马兰贪恋于的名气和金钱而有第三者插足 。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误区 。
一方面 , 马兰与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遇并有所交叉 。那时 , 马兰是全国著名的话剧演员和电视明星 。余在当时的上海大学里也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 而马兰则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电影明星 。他还出现在央视春晚上 , 几乎家喻户晓 。
剧中的马兰
另一方面 , 于在当时不仅有点名气 , 而且还是个大家闺秀 , 且不说贫穷 , 至少也不富裕 。无论是名气还是金钱 , 都不是马兰喜欢他的原因 。
马兰暗恋于 。真正的原因是于的才华 。
马兰黄梅戏演员 , 于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一次 , 马兰尊敬的一位老艺术家送给她一本《余艺术创作》 , 说:“艺术家一定要看这本书 。”读完后 , 马兰立即被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今后 , 只要余的作品出版 , 马兰都会买下来先睹为快 。后来 , 马兰一回上海演出 , 就主动打电话给余看 。从此 , 两人开始交往 。
一起度过 , 支持彼此的“文化之旅”物质的拉拢 , 无法产生美好的爱情;阴山堆积更不可能产生真爱 。宝马轻盈的皮毛下 , 只有金光闪闪的光环 , 表面华丽 , 本质平淡 , 就像玻璃产生的幻觉 , 一碰就碎 。
中年余
世界上任何一段坚定忠贞的爱情 , 都要经历一种共同的支撑 , 或共患难 , 或共克时艰 , 或携手共进 , 或创造奇迹 。这样的爱情 , 既有故事 , 也有曲折 , 更有挣扎 。
辛苦快乐 , 爱情美好 , 坚定 , 忠贞 。
1992年 , 于与前妻李红离婚后 , 与马兰结婚 。在此之前 , 做了他一生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 。
当时 , 于的重要决定是辞去公职 , 周游世界 。于在学术上和将来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为什么辞职?原因只有两个字:梦想 。
于一直有一个梦想 , 那就是探寻中国文明的源头 , 挖掘中国文化的意蕴 , 揭示中国文脉的走向 , 丈量中国历史的厚度 。他的文化积淀 , 他的文学敏感 , 一直鼓励着他去透彻、清晰地理解这些东西 , 用文学的笔触把它们变成一幅幅清晰、美好的历史文化画卷 , 从而给自己一个印证 , 给历史留下一个脉络 , 对中国文化做出另一种精彩的诠释 。
于是 , 余在学院和上级多次诚恳挽留下 , 固执地连续写了20多封辞职信 , 毅然辞去公职和包括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内的一切荣誉职务 , 只身深入戈壁滩 。他以“走过百年血泪 , 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 , 系统地考察了中国文化的信息资源网点 , 并根据沿途所见所想 , 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散文 , 这就是后来的《历史》1992年 , 余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系列“历史文化大散文” , 并以《文化之旅》为刊名出版 。出版后 , 它迅速风靡全国 , 不仅对整个中国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 许多著名作家 , 如mainland China的贾平凹 , 台湾的白先勇和香港的金庸都称赞他们 。英雄金庸甚至把余和鲁迅先生合二为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