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称足以把人“看透” 哥味文学是什么梗跟周杰伦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个第一人称的变化,就能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语义变化?
这两天火了一个梗,“哥味文学”——这是网友对周杰伦的调侃 。周杰伦似乎对“哥”有一种强烈的执着,不论是日常动态还是发布的歌曲中都经常出现“哥”的自称 。比如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先行曲开头第一句就是“哥穿着复古西装”;此外《不爱我就拉倒》中也有“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 。
一个自称足以把人“看透” 哥味文学是什么梗跟周杰伦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周杰伦MV截图
说实话,初次看到这些歌词的时候我也很意外 。以“哥”自称本身就自带社会人气息,没想到居然还一本正经地写进歌里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诗经》里也有“胡不遄死”这种咒骂,梅尧臣连“如厕”都写进诗里,艺术创作有一些程式突破也很正常 。
似乎粉丝还很喜欢他这种风格,土味中带着一丝真实的可爱 。确实,相比于拿腔作调、附庸风雅,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自称“哥”,反倒有一番令人忍俊不禁的憨态 。很多网友也开始模仿这个风格,把许多歌曲里的“我”改成“哥”,果然画风大变,土味扑面而来 。
一个自称足以把人“看透” 哥味文学是什么梗跟周杰伦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网友评论
不过仔细想想,为什么一个第一人称的变化,就能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语义变化?“哥”“爷”这种自我拔高的自称,何以一出口,人们脑海中似乎就能浮现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东方文化的特征 。在英语里,自称只有一个“I”,但是汉语里的自称就多了,古汉语里有“我、吾、卬、余、予、朕”一堆,至于后来衍生的“俺、弟、兄、愚、在下、鄙人”更是不知凡几 。日语其实也类似,“仆、私、俺、自分”以及虽写成同一个汉字但发音不同的各种表达 。
这些自称都有特别的意义,或是自谦,或是自傲,或是透露自己的身份,或是表达自己的个性 。而且不只是自称,称对方、称他者都有一长串花式表达 。这些称呼,共同组建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包含着一种只有“本地人”才能索解的文化密码 。
相信大家都记得网络名梗“俺也一样”:《三国演义》电视剧里,关羽自称“某”,张飞都是“俺”;关羽说一长串,张飞只能跟上一句“俺也一样” 。如果把两个自称对调一样,就没有这样的喜剧效果,也彻底背离了角色形象 。可见,一个小小的自称,就能开辟这么大的阐释空间,可以对一个人的整体风格面貌作出定义式的判断,足以让我们把一个人“看透了” 。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可能与东方人对人际关系的格外重视有关,为此专门进行探讨的论文也有不少 。我们只需明白,“哥味文学”能够出现,其实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 。当然,这本质上是一个网络梗,是一个网友无心的发现,但又切切实实地触碰到我们文化中的某些内核 。在有趣之外,这背后的意蕴也很值得咂摸 。
【一个自称足以把人“看透” 哥味文学是什么梗跟周杰伦有什么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