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

把时间维度设定在明末清初,清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明军,这是真的 。
腐败,能够毁掉一个社会里所有的组织,包括军队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的强弱,直接体现的是国力和体制优越性 。举例来说,军队的战斗力与以下三个条件有关:
【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1、兵员的筛选机制;
2、培训制度;
3、军功制度 。

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

文章插图
(满清八旗旗主)
以兵员的筛选机制而言,明朝自初年武功鼎盛之后,就逐渐陷入了“军户”制的泥泞里抽身不得,放着全国这么多人口基数不管,搞了一套世系军户制 。世系制产生的皇帝十有八九都不合格,何况条件更加差劣的军户呢?所以明朝的卫所制提供的兵源,在宣宗朝时就已经不堪大用了 。不然,明宣宗也不会从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战略方向收缩,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了 。
至于培训制度,明朝也没有什么军校,卫所制下的士兵们平时的主要工作都是务农,成了那些卫所长官们的农奴,吃空饷的份儿有,哪儿还会演习军阵呢?这样不经训练的军队充斥着边防卫所,所以才有了明朝以来边疆废弛,武备不修,以至于倭寇横行 。戚继光眼看明朝官军不堪大用,只好采用募兵制,招募了几千矿工编练新军 。到了晚明时期,国家危机越发深重,各地将官抓壮丁,杀良冒功等情形屡见不鲜,培训制度更是空中楼阁了 。
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

文章插图
(明朝士兵的兵源问题是一大痼疾)
军功制度更是明朝军队的一大软肋 。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政治形势陡变,勋贵集团被一朝打尽,文官政治成为王朝最大的特点,明朝重文轻武就是源于此时,文官掌兵成为传统,以至于明朝社会流传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对于军队的士气而言,前线的军人享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有着充足的军饷,让事情变回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是最为重要的 。秦汉以来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无一例外,都极为重视军功制度 。而到了晚明时期,军功制度形同虚设,军饷更是没有准时发过 。为此,还闹起了蓟州兵变 。可叹,数千精锐没有死在沙场,竟被自己人设计杀害 。
北宋灭亡前,一句“东京八十万禁军”广为流传,金军进攻时也颇为忌惮 。这一路上都是老弱,难道宋军这是在故意诱敌?为此,几个大帅心里直犯嘀咕 。西路军要经过一处关隘,粘罕还派军传令小心进军 。可是当金兵准备停当,冒夜突袭至隘口时,发现关隘上早已空无一人,不远处的城廓也是溃逃一空 。原来,宋朝当地的贪官污吏把给士兵的伙食都层层扒皮,克扣到只有豆子 。前线士兵本是作战卖命,如今只给吃一把豆子当断头饭,于是不战而逃 。
晚明时期的军队,就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塌方式的社会腐败 。
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

文章插图
(孙传庭也不得不对腐败痛下杀手)
晚明时期的军队已经难堪大用了,明王朝在最后几年所依靠的都是各将领带领的私兵 。这些士兵虽然战斗力不俗,但是毕竟人数有限,一旦战损,整支军队就像是没有了锋刃的钝刀子,如何不败?而且由于党争的原因,晚明时期各个地区的军队之间,也因为主帅之间的党同伐异,往往见死不救,以至于明军几支为数不多的精锐都被后金军队逐个击破,最惨痛的莫过于戚家军的浑河血战 。
相反,彼时的后金军队在兵源上,是长期处于恶劣生存条件下的渔猎部落的战士,能耐苦战,身强体健 。在政治上的有进无退的状态下,后金士兵和八旗旗主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他们如果不进行有组织的军事抢掠,等待他们的就只有饿死 。所以,努尔哈赤甚至连普通的战前动员都不用做,女真阖族老幼,都敲锣打鼓送他们的丈夫和儿子上战场 。
明朝军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被清朝打败,为什么明军投降清朝后战斗力立刻提升-

文章插图
(要想不这么死,得换个活法)
这样的战斗意志下,明军的战斗力自然比不上满清士兵了 。到了南明时期,明朝政府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新组建的南明军队是在农民军的基础上,以保家卫国为口号而组建起来的,这等于是给了这支军队灵魂 。所以,反倒是南明时期的明军打的更为出色 。
不过,满清的军事制度也不好,只是在初期抢掠的刺激下爆发出来的战斗欲望更强而已 。在入关20多年后,八旗士兵迅速腐化堕落,在“三藩之乱”时,清王朝只能借助绿营士兵来对抗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