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什么,不同的学科各有其所指的意义,而不同的心理学则赋予不同的概念 。可以说,人格的定义随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而异,有多少理论就可能有多少定义 。总的来说,可以说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 。具体地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个体心理行为差异性、个体化的核心因素和标志 。人格概念可能具备的几个内容为:
①总体性,以为人格是行为的总体;
②整合性,重视人格的组织机制,它具有中心,并根据一定的原则组合并构筑起来;
③层梯性,强调心理机制的层次作为人格特点来看待;
【人格的概念】④特质的组成模式;
⑤人的适应行为;
⑥人的差别;
⑦人格的社会性 。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中文亦译为个性 。中国古代文献常用“性”、“禀性”、“气性”、“气质”等词表述 。如古代儒家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及告子的生无善恶的观点,以“性”说明人的个性差异 。宋·张载、朱熹等用“气质”、“气质之性”以阐述个性问题,将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即“人的生物质性”称为“天地之性”;个体出生后,随着躯体的发育和生理的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性,称为“气质”或“气质之性 。”张载强调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正蒙·诚明》) 。从宋始,医家们也逐渐用“气质”一词来讨论个性差异,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专列“气质生成章”,明代的医著中也频频出现“气质”一词,清代石寿棠《医原》更强调:“欲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 。”但中医学“气质”一词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概念,而与人格概念更为接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