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华语乐坛一年新歌超过百万首,为何再没出一个周杰伦?

周杰伦|华语乐坛一年新歌超过百万首,为何再没出一个周杰伦?

文章图片

周杰伦|华语乐坛一年新歌超过百万首,为何再没出一个周杰伦?


(IC phtot / 图)
你可能不知道 , 在你身边 , 不到半分钟就有一首新歌诞生 。
最新发布的《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 , 2021年度发布的华语新歌数量达到了114.5万首 , 同比增长53.1% , 这一速度意味着平均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 。
哪怕每年新歌数量超过100万 , 但能够出圈的寥寥无几 。 反而是 , 这两年娱乐圈出现了怀旧热 , 老歌更受欢迎 。
《声生不息》的播出 , 很多人的歌单里循环播放的是粤语金曲;虽然短视频上的热歌一波接一波 , 但音乐平台上的顶流仍然是周杰伦、孙燕姿、罗大佑等“老歌手”……
为什么每年推出的新歌数量会如此庞大?为何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华语金曲数量稀少?
几秒钟就可以出一首歌2000-2010年期间 , 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 可就算是这个时期 , 每年推出的新歌数量也相对有限——这主要是受到音乐生产方式的制约 。
音乐的生产媒介 , 有过几番更迭 。 1980年代是磁带 , 1990年代开始有了CD , 2000年代随身听开始普及 , 到了2010年代之后 , 手机互联网时代出现 , 一个听歌APP就可以容纳海量的歌曲 。
2000-2010年可谓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 , 那个时候周杰伦、孙燕姿、蔡依林等天王天后的专辑的发行量 , 动辄破百万张 。
彼时唱片主要经由CD发行 , 歌手的包装、歌曲的选择都由唱片公司的专业人士把控 , 精英音乐人主导了音乐生产和推介的过程 。 由于唱片发行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 专辑制作自然是优中选优 。 所以 , 唱片时代每年推出的新歌数量、专辑数量 , 相对有限 。
互联网时代 , 音乐的生产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一方面 , 音乐生产的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 。 一个歌手想发歌 , 不需要唱片公司 , 创作者直接可以在音乐平台上传发布 。
一个歌手想录制歌曲 , 可以不借助专业的录音棚 , 不需要唱片等介质 , 他可以直接下载一个录歌APP , 里头自带制作、编曲、混音等多种功能 。 甚至还有作曲、作词APP , 只要输入一定的关键词 , 哼几句旋律 , APP就会自动帮你弄出词谱 , 几秒钟时间AI就可以为你制作出一首歌曲 。
理论上说 , 在技术的助推下 , 音乐的创作可以没有门槛(音乐的质量另当别论) , 人人都可以当作曲人、作词人 , 人人都可以当歌手 。
另一方面 , 听众获取新歌的渠道方便又快捷 。 不必买唱片 , 很多时候也不必付费下载 , 各大音乐平台每天就有浩如烟海的新歌可供选择 。
“人人皆可快速生产 , 人人皆可快速传播 , 人人皆可快速消费” , 平均27秒就有一首新歌 , 每年华语新歌数量达到114.5万首 , 也就不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了 。

(IC phtot / 图)
下一个周杰伦“难产”每年的新歌数量超过100万 , 有几首是全民传唱的?有几首是几年后人们还会反复听的?
《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 , 音乐创作者的规模不断扩大 , 2021年增速远超2020年同期 , 参与新歌创作的词、曲创作者均突破10万 , 可他们当中的下一个周杰伦在哪呢?
公众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 。 音乐生产方式的改变 , 背后是音乐的选拔方式改变了 。
以前一个优秀的歌手的发现 , 需要经过层层筛选 , 唱片公司、电台、权威奖项、听众 , 能够经历这个披沙沥金过程的 , 基本也都是金子 。
唱片时代的歌手 , 基本都有那么两下子 。 彼时对音乐的评判权力 , 主要掌握在专辑制作人、乐评人、资深听众等代表的“精英”手中 , 电台上播放的 , 或者是各大榜单推崇的 , 也是一些有原创性和创造性的金曲 。
互联网时代 , 打破传统的音乐、音乐人选拔模式——传统模式当然仍在发挥作用 , 却不是主流 。 主流的“选拔”方式 , 是平台的算法 。
去年底 , 有“华语乐坛国民级音乐娱乐盛事”之称的某颁奖典礼 , 揭晓了以播放量数据为指标的“年度十大热歌” , 《云与海》《踏山河》《白月光与朱砂痣》《浪子闲话》《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短视频歌曲包揽了全部席位 。
回想起来 , 如今流行的华语新歌 , 十有八九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 。
短视频上的歌曲主要是作为背景音 , 结合一些易模仿又洗脑的舞蹈动作 , 这也就决定了歌曲的旋律必须是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越简单越好 。 一个背景音火了 , 平台就会通过算法大规模地分发推送 , 从而制造出短视频上的“神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