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何急于削藩?朱允炆杀了几个藩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允炆作为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只在皇帝的位置上待了四年,而且这四年还基本都在和自己的亲叔叔朱棣打仗,最终年纪轻轻便丢掉皇位,落了个失踪的下场,因此说他是明朝最憋屈的皇帝也不为过 。众所周知,朱棣之所以不顾朱元璋遗训,悍然发动靖难之役,最大的诱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行动——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朱棣本就不情愿向自己年幼的侄子俯首称臣,如今他还要削自己藩,他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与道衍合谋,找了个“清君侧”的蹩脚理由,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了 。
所以,后世评价这段历史,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朱允炆坚持采取削藩政策才逼迫朱棣造反的,说白了,就是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不对的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局:当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出头,初登大位,他的二十多个叔叔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尤其是燕王、宁王等人,手下兵多将广,自身又军功累累,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甩朱允炆好几条街,关键是朱允炆身边除了方孝孺、齐泰等一帮儒士文官,基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帮手 。可以说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皇帝,而的叔叔则是实质上的霸主 。因此,朱允炆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削藩,这是兵行险招,也是釜底抽薪之法,赢了可以开创自己的时代,输了则只能沦为历史的背景 。我相信朱允炆肯定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削藩的选择 。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棣虽然是受到削藩的刺激才起兵造反的,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之举,他只是不能接受削自己的藩而已 。最直接也是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立刻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手段更加凌厉,就连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提供巨大帮助的宁王都没有幸免,要知道宁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朵颜三卫就没有朱棣最后的胜利 。由于朱棣的反抗,朱允炆费尽心思直到下台也没有完完成的削藩大业,竟然在朱棣刚刚上台就以雷霆手段给解决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你能想到开头却未必能够猜到结局 。
既然大家都想削藩,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位者为什一定要削藩 。分封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就由来已久,晋、汉时期达到高潮,当时国中国横行,朝廷对各地约束力极小,最终断送了自己江山 。唐朝汲取教训,对各地藩王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收回了他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特权,也取消了各自建国的封号,以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名称称呼,藩王制度在这个时期名存实亡 。不过,到了元朝时期,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藩制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而是他们的地盘确实太大了,大到以当时的通讯手段及管理手段,已经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这种制度类似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统领与各族族长的关系,大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实际上各自独立统治 。所以,综合来看,历史上实行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朝廷外强中干,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藩王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藩王对所属封地之内诸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的独立国家,朝廷想要这个地域干点什么事,只能通过本地的藩王进行,虽然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感到不妙,收回了各藩王的诸个权力,只保留了军事权力,但是各个藩王根据自己的地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行政,而且像燕王朱棣这种军功累累的狠人,地方政府是不敢得罪的 。如此一来,一个帝国就被分割成了数个小的王国,他们之间互补想通,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又小,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藩王,明朝这个大帝国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
第二,藩王高度自制,容易滋生更进一步思想 。权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在他面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且权力越大对更大的权力就越渴望 。藩王在各自驻地享受了皇帝一般的待遇,有着掌控一方生杀予夺的权力 。然而,对于有野心之人,爱上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更进一步,也想到天子宝座上坐上一坐,稍有刺激就会铤而走险起兵谋反,朱棣是个例子,后期的宁王也是一个例子 。
推荐阅读
- 职业教育|好不容易入职地铁,为何又纷纷选择离职?根本原因其实不在薪资上
- 朱允炆为何败给朱棣?如果朱允炆打赢了朱棣_2
- 小孩子掉牙为何迟迟不长
- 斩立决和秋后问斩区别?古代为何要秋后处斩
- 曹操为何如此喜爱关羽?曹操是真喜欢关羽_2
- 朱允炆最后去了哪里?朱棣为何能靖难成功
- 曹睿托孤为什么只选了两人?司马懿为何害怕曹睿,这些原因很重要
- 案件通报|中建某局员工办公室打游戏,被通报处罚,为何被称“老实人”?
- 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水浒传中李逵要杀宋江的原因
- 曹操请刘备为何派许褚张辽带数十人前往-?许褚能和吕布打多少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