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

说到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
明朝的富,来自强大的生产力 。从种地打粮到纺线织布,各行各业全是琳琅满目的高科技 。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都是以农耕生产为主,在明朝时耕地地开垦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

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

文章插图
万历九年,张居正主持全国土地清丈,当年全国耕地数为701万余顷,而到万历中期,出现了有明一代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数字1161万余顷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当中,明朝耕地面积位居首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成就,和大明朝廷的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
【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发布了很多关于农耕方面的书籍,书籍在当时的造价成本非常高,但是在朝廷的推动之下还是迅速地传遍了全国 。
这些典籍里面有详细的农具使用方法和作用的记载,并且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土地怎么治理等农业知识也都有记录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对于农耕是非常重视的,使得因常年战乱造成的国力疲乏、百姓民不聊生的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
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

文章插图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大明的时候,都对于明朝的农耕水平感到非常吃惊 。他们在参观农田的时候,发现农民们把土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就像是走在公园一样 。
更重要的时候,几百万顷的耕地居然没有一点点浪费的,只要是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或者是经过批准可以种植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 。
明朝传统农业的科技技术千姿百态:凿井浇地和水车灌溉在中国南北方全面铺开,轮作等耕种技术更进步神速,还有多种新型绿色环保肥料与土地增肥技术 。
农具水平更全面升级,生铁淋口技术造出的新器械,更加结实耐用,更出现好些新花样:强力的人力犁“木牛”,大功率的稻谷脱粒设备“稻床”,手摇小水车“拔车” 。
这些新型农具,早已达到了工业革命之前,传统机械动力的最高水平 。
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

文章插图
让当时西方传教士们开眼的,是好些突破性农业科技:陆续出现在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做到了桑鱼结合多种养殖,更借养鱼消灭了恐怖的疟疾 。
更强大的是稻种革命,北宋时期由占城传入的高产量早熟稻,在中国南方大地开花结果 。这种最高可达一年三熟的宝贝稻种,成了中国南方农业的普遍现象,这是一场意义堪比二十世纪绿色革命的农业变革 。
这样强大的生产力,在同时期西方传教士笔下,更留下了丰富的记录 。利玛窦自己的书信集里,由衷地称赞中国农业的产量远超过西班牙 。
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里说得更直白:欧洲能种的中国都能找到,产量更比欧洲富裕的多,米麦鱼肉的价格都十分便宜 。
而曾德昭的《大中国志》里描绘的更细致:“不但有强壮勤劳的中国农民,更有各种大开眼界的农业器具 。以至于不管多么贫瘠的土地,中国农民都能使它有所收成 。”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记载,江南地区平均亩产量高达三石,最高产量换算成现代单位,有稻谷一千二百斤 。嘉靖年间名臣霍韬的记录,珠江流域亩产最高水平更突破了十石 。
同样强大的,还有专业的农业人才:明末《沈氏农书》里记载,嘉兴地区的农业雇工,单人每年的劳动生产率,最高有稻米五十六石,换算成现代计量,值大米八千五百多斤 。
上面这些数据有多恐怖?不但清朝康乾时的顶峰时期未曾突破,即使是近代民国专家极力吹捧为“蒋介石黄金十年”的中华民国十年建设期,同样难望其项背 。
现代农业学家推算明代的亩产量,即使在占城早熟稻大规模推广前,中国南北平均亩产量就已接近三百五十斤 。而按照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的统计,清末至抗战爆发前的最高平均亩产水平,也不过二百九十斤 。
明朝农业发展的特点?明朝农民生活

文章插图
除了农耕发达,明朝的人口数量当时也是世界第一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土地多了粮食就多,只要有了粮食活下来的人就多,人口总数自然也就变成世界最多的了 。但是时间太过于久远,明朝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我们是不得而知了 。
而被繁荣农业直接支撑起来的,更有连锁反应般强大的手工业 。素来强大的纺织行业,生产技术更高速进步,全新设备层出不穷,新式的纱绸机和改机,功率远超前代,以胡琢《濮镇纪闻》里的说法是“擅绝海内” 。明代纺织品细密程度超过宋代数十倍,品种更空前增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