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擒故纵的说说?欲擒故纵意思

1.《欲擒故纵》古文和翻译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 。古人有“穷寇莫追”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 。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 。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 。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 。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 今金 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 。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 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 。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 。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 。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 。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 。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 。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 。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 。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 。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暂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
2.解答《欲擒故纵》古文相关题目
译文: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方的中部,凡打仗的都胜利了 。
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 。因此下命令使他生着到来(生擒) 。
已经成功了,诸葛亮使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 。现在蒙您的恩使我观看兵营阵列 。
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放了他使他继续作战 。七次放了七次活捉 。
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 。孟获说:“汉军威镇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 。”
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 。随后把他的部下还让他带领 1.(七次放了七次活捉 。
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 。) 2.选A,都是代词 B前者是如果,后者是好像 C前者是容易,易于,后者是改变 D前者是再,又一次,后者是(更加?不是很确定),但两者不同 。
3.古文欲擒故纵原文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 。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
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 。
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
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
4.欲擒故纵的成语典故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 。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 。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
欲擒故纵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 。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 。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 。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 。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 。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 。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 。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 。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 。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 。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