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父母的爱?从学做更好的父母开始( 二 )


家庭中的女儿被医生诊断患有焦虑症 , 很少说话 。她好不容易才跟陈海贤吐露了心声 , 原来妈妈随时都向女儿倾诉 , 埋怨爸爸 。女儿很心疼妈妈 , 妈妈对爸爸的怨恨就成了她心中的负担 。
有一次因为学校的作业要求 , 女儿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 希望爸爸能多关心家庭 , 早点回家 。本来这封信只是女儿自己的小秘密 , 抒发一下情绪 , 没打算给爸爸看 。可是妈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了这封信 , 之后经常用它去指责爸爸 , 而爸爸面对女儿的要求也无可反驳 。
女儿知道了之后 , 很愧疚 , 她也分不清楚“让爸爸多回家”是自己的要求还是妈妈的要求 , 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这封信变成了妈妈指责和对抗爸爸的工具 。
后来女儿就不敢说话了 , 她害怕妈妈又用自己的话去攻击爸爸 。
在这个家庭里 , 父母都认可孩子是最重要的 , 孩子的需求是应该首先得到满足 。所以当妈妈的需求被忽视的时候 , 就借用孩子的名义去要求爸爸 , 因为只有这样爸爸才会听 。而在这样的家庭里 , 孩子就被三角化了 。
有类似问题的家庭很多 , 还有这样一个家庭:
爸爸工作很忙 , 很多应酬 。妈妈很希望爸爸多回家 , 但是每次一打电话过去爸爸都很厌烦:“什么事儿?快说 , 我在忙呢 。”久而久之 , 妈妈就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 而是用儿子当借口 。“儿子想你了 , 儿子不做作业了 , 儿子在学校又闯祸了 , 你快点回来 。”
儿子也乐意成为让爸爸回家的理由 , 但是后来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 他开始焦虑 , 不肯上学 。
在咨询室里 , 儿子说: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妈妈让爸爸回家的理由 , 如果这样可以让爸爸回来 , 那我愿意一直做这个理由 。
这个孩子就为了维持父母的感情 , 不惜牺牲自我的发展 , 甚至把自己变成一个病人 。

成长需要父母的爱?从学做更好的父母开始

文章插图
家庭角色固化
的家庭是父母中的一方 , 多半是妈妈和孩子结成了联盟 , 去对抗爸爸 。孩子吸收了妈妈大量的负面情绪 , 跟着妈妈一起怨恨爸爸 。
这样一来 , 一方面爸爸想要回归家庭就变得更困难 。而妈妈对爸爸的不满通常不正是因为爸爸的缺席吗?那结果就是问题更加的严重 。
另一方面妈妈的心事变成了孩子的压力 , 而且孩子把妈妈当成是同伴 , 和妈妈一起对抗爸爸 , 父母作为管教孩子的角色就缺失 , 教育孩子就变得异常困难 , 甚至孩子会彻底失控 。
作为孩子来说 , 他对于父母都是爱的 , 但是当父母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 , 同时爱两个人就成了一种矛盾 , 这时候孩子就会调整自己 , 适应这种矛盾 。比方说无条件的支持妈妈 , 反对爸爸 。
于是孩子就会忽略爸爸的好 , 放大爸爸的坏 , 成为妈妈的安慰者 。孩子会认为爸爸是家庭关系中的迫害者 , 妈妈是受害者 , 而自己是解救者 。
家庭角色一旦这样固化下来就很麻烦 。我们都听说过说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对方的角色是什么 , 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解读他的行为 。我们对敌人的怨恨会被放大 , 同情会被压抑 , 反之亦然 。可以说很多时候就是屁股决定了脑袋 。
有这样一个家庭 , 父母之间的矛盾很深 , 女儿在妈妈抱怨爸爸的声音中长大 , 女儿的角色是妈妈的盟友和爸爸的反抗者 。这是典型的三角化关系 。
后来女儿长大了回忆自己的童年说:“现在回想起来 , 其实爸爸对我不错的 , 每次和弟弟有矛盾 , 爸爸都站我这边 , 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是留给我 。他是想亲近我的 , 只是长时间以来我都看不到这一点 , 因为他欺负妈妈 , 我就没法接受他的好 。”
因为角色固化 , 所以女儿忽略了爸爸的好 , 只留意爸爸很坏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