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失败的真正原因?明朝亡于崇祯时期的原因有哪些
按照一般观点认为 , 崇祯帝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位皇帝 。可以说 , 对他的评价是众说纷纭 , 既有同情也有责难 , 既有惋惜也有诋毁 , 但无论哪种看法 , 对其尚属一位勤奋的帝王 , 几乎没有异议 。毕竟 , 据史料记载 , 崇祯帝继位时 , 年仅17岁 。面对父兄留下的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 他能颇思振作 , 是有想干事、干大事的决心与劲头的 , 所以总是鸡鸣就起床 , 深夜才入睡地经常召见廷臣 , 探求治国方策 。甚至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 , 他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 , 遭到内阁辅臣的批评 , 也能既感激又羞愧 , 特亲笔写手敕 , 对辅臣进行褒奖 , 对自己进行批评 。足见其力挽狂澜的决心和勤奋执政的程度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者 , 崇祯帝能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 ,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 , 对自己要求甚为严格 。他自幼养成俭朴的习惯 。初习字时 , 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 , 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 , 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 , 以免浪费 。曾有段这样的记载 , 说他某日听讲官讲书 , 因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 , 露在外面很不雅观 , 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 。这讲官看到了 , 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 , 然美德也 , 何必讳?”足见其克勤克俭的品德和励精图治的毅力 。
然而 , 就是这样一位称得上以身作则的帝王 , 却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 何缘故也?按照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看 ,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 失去了民心的君子与政府 , 是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代表的 。按照辩证法的理论观点看 , 事物发展变化 , 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起作用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原则 , 我们再来分析崇祯帝何以极为勤奋却无力回天的现象 , 就容易多了 。以下概略谈谈笔者对此的一些看法 。
其一 , 崇祯帝自身是矛盾体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 , 如处理庵党一案 , 也有多疑多虑、优柔寡断之一面 , 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 , 一直拿捏不定 , 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 , 如对一些大臣的处理上 , 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 , 如对周后互敬互爱;他既自制极严 , 不耽犬马 , 不好女色 , 生活简朴 , 也大肆敛财、以国为家 , 挤占财政 , 关键时刻不肯多掏一文钱;他既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 , 也刚愎自用 , 不能做到虚怀纳谏、择善从流;他既知人善任 , 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具一代文武全才之人 , 但却任用他们时 , 言听计从 , 优遇有加 , 一旦翻脸 , 严酷无情 , 果于杀戮 , 导致用人不专 , 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既悯恤黎民疾苦 , 常下罪己诏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又搜刮民膏 , 加派无度 , 置百姓于水火;他既励精图治 , 常平台招对 , 咨问政之得失 , 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 , 为政勤奋 , 事必躬亲 , 欲为中兴之主主 , 但求治心切 , 责臣太骤 , 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 , 常谓所任非人 , 终成孤家寡人 , 以至于煤山殉国 , 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由此看来 , 崇祯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 , 其内在因素 , 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其二 , 明朝此刻已积弊太重 。就医学观点分析 , 病入膏肓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200多年的明朝到了崇祯时期 , 显然已经积重难返 。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利、经济上的衰落 , 是崇祯帝面临的最大困境和难以逾越的障碍 。政治上 , 经过近300年的风雨侵蚀 , 大明王朝的统治机器已经从内部腐烂 , 有能之人纷纷被排挤被诬陷被关押被砍头 , 而无德的人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显要位子 , 既然整个政府机构基本是“不肖者集 , 贤者逝”的局面 , 政府机构的功能焉能不彻底丧失?
推荐阅读
- 秘书|Faker:对拳头很失望 打职业初期的动力是赚钱 现在是夺冠
-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朱允炆是死了还是跑了
- 崇祯谁给他下葬的?崇祯勤政为什么亡国
- 博物馆|购买翡翠原石被骗了?这几步教你挽回损失!
- 中世纪黑死病是怎么消失的?
- 安慰失恋的人的短句?安慰失恋的话简短精辟的
- 小细节决定大成败故事?细节决定成败的小故事简短
- 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传说?遗失的亚特兰蒂斯_1
- 崇祯不杀魏忠贤会怎样?清朝为什么厚葬崇祯
-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曝小鹏汽车单方面毁约20余名应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