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彤|港乐:猜测与求证,“唱歌机器”李克勤与“炫技”的张学友( 二 )


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
从1985年首发专辑《Smile》踏足歌坛 , 到1992年封四大天王兼歌神之名 , 张学友虽也遭遇过低潮时间 , 但总体来讲 , 在唱歌这件事上 , 得到的赞誉远比指摘更多 。
这种指责 , 先不论对错 , 因为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 。
但起码来讲极不礼貌 。
而张学友歌曲风格和唱腔变化的分野 , 大致出现在1997年 。
这一年他发行了专辑《不老的传说》 , 其中有一首歌曲叫做《爱是永恒》 , 而在被指“炫技”的当晚 , 他独自演唱了《春风秋雨》、《李香兰》以及这首《爱是永恒》 。
所谓的分野是什么?

从八十年代的《情已逝》、《遥远的她》和《月半弯》、《太阳星辰》、《夕阳醉了》 , 到九十年代的《只愿一生爱一人》、《每天爱你多一些》、《分手总要在雨天》、《只想一生跟你走》、《我等到花儿也谢了》、《离开以后》及《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 再到《爱是永恒》 。
如果将上面这些歌曲按时间顺序去细致倾听 。
会发现一个渐进式的变化 。
即繁复的咬字 , 和多唱法的杂糅应用 。
从唱功角度而言 , 张学友可谓出道即巅峰 , 音质极佳、技巧天成 , 尤其相对另外三位天王而言 , 他完全可以说没有新手期表现 。
其风格更接近谭咏麟 , 唱腔堂皇大气 , 颇有“以力破万法”的意味 。
而随着歌路渐趋稳健 , 他在假声应用、颤音及混声唱法等各项技巧层面 , 都几乎一一打磨到顶 。
然后开始求变 , 具体就表现在上述所言 , 咬字和唱法杂糅 。
有个很直观的例子 。

张学友在1996年翻唱过刘德华名曲《一起走过的日子》 。
这个版本刚劲有力 , 虽对比刘德华原唱 , 在情绪释放上略有不及 , 但总体来讲表现上乘 。
另一个版本叫做《一起走过的日子 (Live)》 , 就明显是1997年之后的风格 , 咬字繁复、跳跃 , 高频应用喉音、混唱 , 听起来就过犹不及 。
而这个情况 , 与前文被指责的“炫技”结合起来 。
也包括《李香兰》的两个版本对比 , 与《一起走过的日子》翻唱异曲同工 。
或者能够阐明一些缘由 。
可大胆推测 , 在技巧层面打磨到顶之后 , 因热爱度的强烈 , 张学友殚精竭虑去探寻突破与变化 , 而主要方向 , 就是咬字的繁复和技巧的混用 。
却反而失去了早中期的优势 。

寥寥数言 。
仅猜想而非定论 。
也算是关于港乐的一种探究 。
或抛砖引玉 。
【李若彤|港乐:猜测与求证,“唱歌机器”李克勤与“炫技”的张学友】不试图影响任何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