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礼的形式的要求?孔子认为的礼是什么

华夏古文化包括许多方面,孔子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乐制度与礼乐观念 。他在这两方面用功最勤,礼乐也是他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即可以代表礼乐 。所谓礼指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 。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 。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 。

孔子对礼的形式的要求?孔子认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史称“制礼作乐”)并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表现在哪里呢?著名学者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曾经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长子,作为群弟的首领和王位继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权组织中即为天子 。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权组织中则被封为公侯 。公侯的嫡长子在他这一支中又成为大宗,继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则是小宗,被分封为卿士 。由于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从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级,产生从上到下的统治关系和从下到上的臣属关系 。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 。
孔子对礼的形式的要求?孔子认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 。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来调整、维系,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 。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 。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
孔子自幼学习周礼,在青年时代已成为著名的周礼专家 。他把夏商周三代之礼进行比较,以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在他看来,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礼记·哀公问》)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
【孔子对礼的形式的要求?孔子认为的礼是什么】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 。尊尊首先是尊君 。孔子主张“事君尽礼”(《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 。”(《学而》)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 。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 。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 。
孔子对礼的形式的要求?孔子认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 。”(同上)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正直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
尊尊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亲亲是宗法制原则 。为维护它们,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 。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名是指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即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他的言行与名分相符 。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也就是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的意思 。不过正名也主要是针对下面的僭越行为的,对君主的违礼往往含糊过去 。鲁国大夫季氏在自己的庭院中用八佾①舞蹈,这是天子的规格,遭到孔子的批评,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鲁君娶同姓女为妻,严重地违反了周礼,而孔子却说他“知礼”(《述而》) 。
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是古代周人的歌舞,我们可以从现在少数民族的歌舞中看到它的影子 。那么乐的作用何在?《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 。”又说:“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 。”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表现在饮食服饰、车马宫室、动容周旋等各个方面都有差等 。乐统同,则是通过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