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机场地图 兰州机场( 二 )


五六十年代,来西北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如周恩来、朱德、陈毅、胡志敏等,都是在兰州(东岗)机场起降的 。后来由于兰州(东岗)机场没有夜航设备,只能在白天起降中、小型飞机,极大地制约了兰州民航运输的使用和发展 。兰州市当局决心尽快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造一个新机场 。直到1970年兰州中川机场的启用,东港机场才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如今,虽然兰州东港机场作为交通运输和通用航空空的生产基地已经关闭 。但转到了民航甘肃省管理局、西北航空甘肃公司、中航油甘肃分公司的生活基地 。各单位建设了7万多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及配套的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环境得到美化,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生活区之一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兰州中川机场
运-5运输机是中国南昌飞机厂生产的多用途单发双翼运输机 。根据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设计的安-2飞机,于1957年12月23日在中国仿制成功,曾被命名为“丰收ⅱ” 。v型运输机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的多用途飞机 。主要类型有货运型、客运型、农用型、跳伞和空中型支援型、救护型等等 。民用的话,运-V的有效载荷只有1.5吨,可以运送十几个人 。
第五,原型机是前苏联的安-2,1946年设计,1947年8月31日首飞,1948年10月交付 。前苏联和国外已经生产了18000多架飞机 。
武运运输机是中国第一款自制的运输机 。虽然已服役40年,但飞行稳定,运营成本低,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 。堪称国航空历史上最成功的飞机,共生产一千多架...仅中国就交付一千多架是什么概念?我们来看看波音和空客户的数据 。空全球共交付816架A300系列客机;B757在全球共交付1049架飞机;B767在全球共交付了1084架飞机...单从数据上,我们应该可以想象运-5运输机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有一位老民航形象地总结了当时“运-5”的主角:除了高原,到处都是 。基本上见过飞机的人都见过 。
运输机的定位:运输的主角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能完全自主制造的第一架也是最成功的飞机 。千言万语,“武韫飞机,一架有故事的好飞机”,你值得拥有 。
中川机场兰州机场建成前,运-5是60年代的主力运输机 。直到1970年,中川机场迁址后,兰州机场仍然保留了一个第八飞行大队,全部有五种机型 。
五架飞机
70年代的兰州中川机场
中川机场的大规模建设经历了几次 。早在1959年4月,兰州中川机场工程就在西岔乡中川村开工,地处秦王川盆地中部,兰州以北70多公里,故名“中川机场” 。交通部批复,投资控制在3800万元以内 。1961年下半年,国家经济遇到困难,基建战线收紧,工程建设刚铺开不久就被迫下马 。直到兰州新区开发,仍能看到当时的建筑遗迹 。转眼到了1968年 。结合国家“三线建设”,1月29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决定恢复中川机场建设 。担心中苏爆发核战争,特别强调了“靠山、散、藏”的原则,俗称“山、散、洞”原则 。1968年7月,经民航局邝仁农局长和空军后勤部段世凯副部长实地考察,建议将机场场址西移到8公里外的马家山,机场名称仍沿用” 。
20世纪70年代兰州中川机场停机坪
上世纪70年代初,兰州中川机场建成时只有5条航线,两条通往北京,一条通往上海,一条通往乌鲁木齐 。最短的航线是兰州到西宁,在空的飞行时间只有20分钟 。主要型号是前苏联制造的伊尔-14飞机 。1970年7月26日,中川机场首飞成功,第一架降落的飞机是伊尔-14 。
20世纪70年代的兰州中川机场停机坪摄影:张生平
兰州中川机场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主力客机——伊尔-14
1955年,中国陆续从苏联引进49架伊尔-14,大约有二三十个座位,飞行性能良好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为民航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六七十年代国内航线的主力机型,1986-1988年全面退役 。有意思的是,中国航空空博物馆展出的伊尔-14飞机4202号,是国家一级文物 。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之间,毛主席坐过23次,是他一生中坐飞机次数最多的一次 。
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兰州中川机场的苏制伊尔-14客机摄影:张生平
兰州中川机场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主要客机——安-24
安-24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44座中短程双发涡桨运输机 。它设计于1958年 。原型机于1960年4月首次试飞,1963年9月投入使用,1978年停产 。到1976年,大约生产了1100架飞机,700多架飞机交付给苏联民航,130架飞机出口到12个国家的航空公司空公司 。中国从前苏联订购了40架安-24用于民用飞行 。中国仿制的安-24飞机叫运-7(Y-7) 。它设计于1966年,首飞于1970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