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 词性?以下关于词的对仗的说法正确的是


对仗 词性?以下关于词的对仗的说法正确的是

文章插图
词是一种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最初称为曲子词 。在词的创始时期,是用来配合乐曲演唱的,先有乐曲,然后根据乐曲的长短节奏,填上词句,所以写词叫“倚声填词”",也就是依照曲谱填写歌词的意思,词就是曲子词的简称 。明代徐师曾在他所著的《文体明辨》中,曾给词下一定义:“凡依已成曲谱作出歌词,便日“填词’ 。填词行,而词之名始立 。’他并对词的形式加以概括:“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
词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它上承唐诗,下启元曲,是我国诗歌主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格律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词到南宋时期,逐渐与音乐脱离,不再用来歌唱,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形式的文学体裁 。
词是由长短句组成,形式比较活泼;而且一首词中可以换前,比格律诗灵活,声律也比较和谐,更具有音乐性 。因此,喜爱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人比较多 。直到现在,词在各种文学形式中,仍然是受到重视的一种,所以对词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就是有必要的了 。可是要对词进行研究和整理,必须先掌握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
作为一首词,要受严格的格律制约,即便有正确的思想内容,如果不遵守词的格律,写出来的作品也不能称为词 。决不是只按某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照样填写出来就称为词 。但是这个道理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常常出现只填字而非填词的作品 。
词中有一项具有争议的规矩,那便是“对仗” 。早期词句其实并不要求用对仗,但由于词中的某一些句子上下句字数相同,而韵脚又是对立的情况很多,常常在这种句过使用对仗,形成对偶句子,使之两两相对,以加强艺术效果 。
词句对仗的形成,是最初有人在某一个词牌中偶然用了对偶句子,产生了艺术美感,以后的人依样画葫芦,往往把这一词牌使用对偶句子的形式承袭下来,于是这一词牌的某些句子,大体上就成了固定用对仗的句子 。
但是词中用对仗的句子并不是固定的,即便前人在某个词牌的某些句子用了对仗,后人也不作为必须遵守的格律跟着用对仗 。
明白这个道理,当读到某些词牌的某些句子有的是用对仗,而有的不用对仗时,就不致认为用对仗的合律,不用对仗的失律 。
词句的对仗比较宽松,不限于格律诗的五字句和七字句,从三字句到多字句,凡上下句字数相同的,都可以使用对仗 。而上两句对下两句这种格律诗中的“扇对”形式,在某些词牌中也有人使用 。
针对这种现象,鄙人还是将目前规定必须对仗以及不确定对仗的词牌位置做一下梳理,方便大家以后在创作中注意相关细节 。
对仗 词性?以下关于词的对仗的说法正确的是

文章插图
目前规定必须对仗的词牌位置:
1:《渔歌子》第三、四句 。(三言句):
2:《醉太平》第一、二句 。(三言句)
3:《阮郎归》后片第一、二句 。(三言句)
4:《眼儿媚》前片首二句(五言),后片尾二句(四言)
5:《摊破浣溪沙》后片前二句 。(七言句)
6:《浣溪沙》后片前二句(七言句)一般都要求用对仗,前人只有个别词作例外
7:《人月圆》后片第二、三句 。(四言句)
8:《南歌子》前、后片第一、二句 。(五言句)
9:《鹧鸪天》前片尾二句(七言句),两个三字句 。
10:《一七令》从二字句到七字句均须对仗
【对仗 词性?以下关于词的对仗的说法正确的是】11:《踏莎行》前、后片首二句 。(四言句)
12:《破阵子》前、后片首二句(六言);前片第三、四句 。(七言句)
13:《河满子》前、后片尾二句 。(六言句)
14:《鱼游春水》第五、六句(七言);尾二句(六言)
15:《法曲献仙音》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16:《满江红》前片第五、六句(七言);后片第七、八句(七言) 。后片起四个三言句可用扇面对
17:《绮罗香》前片首二句(四言句);六、七、八、九句可用扇面对 。
18:《雪梅香》第五、六句 。(七言句)
19:《天香》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20:《雨中花慢》首二句(四言):
21:《夜合花》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必须对仗;前片首二句(四言)可用对仗 。
20:《玉蝴蝶》第三、四句 。(四言句)
21:《高阳台》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可用对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