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天之骄子的诗句?天骄的解释

1.以一代天骄为题的诗句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翻译如下:北方的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眺望长城内外 ,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 , 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 ,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 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 , 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 , 格外的娇艳美好.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 , 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 , 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 , 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 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 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 , 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信心).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 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 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 , 呈台状 , 四周陡峭 , 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 , 欣赏“北国风光” , 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2.“居延城外猎天骄”出自哪首诗
王维《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鉴赏
◎韩瑛 录入
《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 白草连天野火烧 。
暮云空碛时驱马 , 秋日平原好射雕 。
护羌校尉朝乘障 , 破虏将军夜渡辽 。
玉靶角弓珠勒马 , 汉家将赐霍嫖姚 。
【赏析】: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 ,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 ,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 奉使出塞宣慰 , 这诗就写在此时 。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 ,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 , 白草连天野火烧” , 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 , 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 , 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 , 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 , 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 , 秋日平原好射雕” , 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 , 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 , 在秋天草枯 , 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 , 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 , 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 , 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
前四句刻画形象 , 有声有色 , 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 , 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
“护羌校尉朝乘障 , 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 , 对仗精工 , 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 , 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障”是障堡 , 边塞上的防御工事 。登障堡 , 渡辽河 , 都不是实指 , 而是泛写 , 前者着重说防御 , 后者主要讲出击 , 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 , 突出军情的紧迫 , 进军的神速 , 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 , 雷厉风行的作风 。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 , 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 , 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 , 就把唐军紧张调动 , 英勇作战 , 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 , 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 , 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家”借指唐朝 , “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 , 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 , 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 , 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 , 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 。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 收结颇为得体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 , 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 , 用两相对比的写法 , 先写吐蕃的强悍 , 气势咄咄逼人 , 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 , 应付裕如 , 有攻有守 , 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 , 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 最后写劳军 , 也就顺理成章 , 水到渠成 , 只须轻轻点染 , 诗旨全出 。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 , 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 , 写得兴高采烈 , 如火如锦 , 乃称题 。收赐有功得体 。浑颢流转 , 一气喷薄 , 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 , 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唐宋诗举要》引)这段评论是中肯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