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什么病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汉书》之中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是一场悲惨的灾难 。
东汉从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瘟疫频发时期 。瘟疫持续了196年,灾情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程度剧烈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讨伐孙权,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营爆发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 。关于这场瘟疫,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血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也有人认为这是鼠疫或者伤寒 。在赤壁之战前,曹军之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患者,后来瘟疫难以控制,曹军之中死者大半 。
建安二十二年,一场瘟疫来势汹汹,造成了更加惨烈的伤亡 。
七子陨落,文坛凋敝
曹植的《说疫气》之中,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
对于这次瘟疫,有专家认为是出血热,深究其原始,还要从西汉时期说起 。当年张謇通西域之后,中原人一直和西域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武帝多次征战匈奴,将这种瘟疫带入了中原之中,因为东汉末期天气异常所以出现了大范围的爆发;但也有专家研究认为,出血热并不会在夏季爆发,但这场瘟疫并没有季节性,而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冬季,不像是季节流行病,而更像是鼠疫 。
【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什么病】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也死在了这一年,王粲去世之时才41岁,王粲随曹操征吴,这一年曹营之中发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军队之中被感染,在回军途中突然去世 。而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两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杀,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
这五位陨落在瘟疫之中的文坛巨匠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相比于贫民百姓,他们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要好一些,而且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他们的离世说明灾情已经无法控制,已经波及到了上流阶级,老百姓感染者十之八九 。
建安诗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这场灾难,文学的发展迅速进入了低谷期 。建安七子是邺下文人的标志性代表,他们的逝世,代表着邺下文人集团的彻底消亡 。建安七子和曹氏三父子交相辉映的文坛盛况,最终只剩下了曹氏父子,而三者之中,只有曹植一个人是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名家 。随着建安七子时代的结束,大量的"悼亡诗"出现,这些诗文充斥着对生离死别的伤感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文人们大多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生命之上来,探索人生真谛 。
天灾人祸,长达八年
曹操面对这样的灾情,终于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但凡女子七十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的,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脚残疾却没有父母妻儿照顾的,都可以"廪食终身";十二岁以下出身贫寒的幼儿"随口给贷" 。
然而曹操的赈灾手段对百姓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 。一方面天灾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经济损失巨大,一方面战争依旧在进行,人们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之下继续为军队提供军粮 。战争和瘟疫,交织成建安二十二年的人间地狱 。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跟随夏侯惇和臧霸征吴,半途之中军中出现了瘟疫,司马朗体恤部下,亲自巡视发药,后感染瘟疫而亡 。
文章插图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灾情已经扩张到荆州地区,光羽大意失荆州,功败身死,孙权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因为这年灾情严重,只得见面荆州百姓的租税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薨逝 。祸不单行,瘟疫随着战争快速传播,已经到达了魏都,汉献帝逊位,曹丕称帝,当时因为过重的徭役和连续数年的瘟疫,军中骚动不安,臣子上谏曹丕密不发丧,唯恐天下大乱 。后来在贾逵的坚持之下,才将灵柩送到了邺城 。
疫情一直持续到了公元224年,这一年诸葛恪率军伐魏 。因为灾情严重,死者大半,诸葛恪最终率军撤退 。战争,让这场瘟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病毒随着军队的迁徙和难民的逃亡四处传播 。常年的战乱百姓贫穷饥饿,更加经受不了病痛的折磨 。这场持续8年的瘟疫之所以带来了如此大的伤亡,建安年间的瘟疫是人口大锐减的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
- 坑杀秦军二十万?秦军怎么被灭的
- 腊月二十八有什么风俗?
- 庞德投降曹操?庞德后人灭了关羽后人吗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答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课件
- 小学四年级作文生活中的万花筒?4年级作文生活的万花筒
- 癌症男孩性格的二十个特征
- 红茶比喻人的短文,二十年红茶
- 形容女子二十岁的诗句?二十岁的诗
- 和珅的智慧?和珅有多富_1
- 四年级下册英语第四单元笔记,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