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饺子传说?张仲景吃饺子的典故
导读:饺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普遍称饺子 。饺子寓新旧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状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 。所以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 。其实饺子本来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其起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
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张仲景是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他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于大堂之上为民治病 。张仲景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
![张仲景的饺子传说?张仲景吃饺子的典故](http://img.jiangsulong.com/220514/2139154J9-0.jpg)
文章插图
张仲景后来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饺子的历史演变
【张仲景的饺子传说?张仲景吃饺子的典故】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且把它固定下来 。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 。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天开始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称它为“交子” 。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时刻,吃饺子的习俗 。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 。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 。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张仲景的饺子传说?张仲景吃饺子的典故](http://img.jiangsulong.com/220514/213915E19-1.jpg)
文章插图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推荐阅读
- 孝恭仁皇后的三个女儿?孝恭仁皇后和孝懿仁皇后
- 饭前可以喝红茶吗,红茶坑癌吗
- 红茶的发展现状,川红集团红茶董事长
- 红茶的象征,伯爵红茶里的甘油味
- 福建红茶养胃吗,红茶补肾
- 喝红茶对嗓子好吗,女人喝云南红茶的功效
- 高山红茶怎样辨别好坏,红茶的是什么颜色
- 红茶和大红袍的区别,大红袍和红茶有什么区别
- 有哪些适合长期喝的养肝茶?
- 适合发朋友圈的文案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