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linux网络
- Linux 是因特网的产物, 这是无可争议的. 首先, 得感谢因特网通信, Linux的开发过程证明了一个很多人曾持有的观点是荒谬的 : 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一组程序员进行项目管理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内核源代码版本是在十多年前通过FTP服务器提供的, 此后网络便成了数据交换的支柱, 无论是概念和代码的开发, 还是内核错误的消除, 都是如此.
- 内核邮件列表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它几乎没有改变过. 每个人都能够看到最新贡献的代码, 并为促进Linux的开发提出自己的意见, 当然, 得假定所表达的意见是合理的. Linux对各种网络适应得都很好, 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它是与因特网共同成长的.
- 在构成因特网的服务器中, 大部分是运行Linux的计算机. 不出所料, 网络实现是Linux内核中一个关键的部分, 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际上, Linux不支持的网络方案很少.
- 网络功能的实现是内核最复杂、牵涉最广的一部分. 除了经典的因特网协议(如TCP、UDP)和相关的IP传输机制之外, Linux还支持许多其他的互联方案,使得所有想得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互操作.
- Linux也支持大量用于数据传输的硬件, 如以太网卡和令牌环网适配器及ISDN卡和调制解调器, 但这并没有使内核的工作变得简单.
- 尽管如此, Linux开发人员提出了一种结构良好得令人惊讶的模型, 统一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虽然本章是本书最长的章之一, 但并没有涵盖网络实现的每个细节. 即使概述一下所有的驱动程序和协议, 也超出了一本书的范围, 由于信息量巨大, 实际上可能需要许多本书. 不算网卡驱动程序, 网络子系统的C语言实现在内核源代码中就占了15MB, 如果将相应的代码打印到纸上要有6000多页. 与网络相关的头文件的数目巨大, 使得内核开发者将这些头文件存储到一个专门的目录include/net中, 而不是存储到标准位置include/linux. 网络相关的代码中包含了许多概念, 这些形成了网络子系统的逻辑支柱, 我们在本章中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概念. 我们的讨论主要限于TCP/IP实现, 因为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协议.
- 当然, 网络子系统的开发, 并不是从头开始的. 在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的标准和惯例都已经存在数十年之久, 这些都为大家所熟知且沿用已久. Linux也实现了这些标准, 以连接到其他计算机.
- 内核网络子系统的实现与本章开头介绍的TCP/IP参考模型非常相似
- 相关的C语言代码划分为不同层次,各层次都有明确定义的任务,各个层次只能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与上下紧邻的层次通信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组合使用各种设备、传输机制和协议 。例如,通常的以太网卡不仅可用于建立因特网(IP)连接,还可以在其上传输其他类型的协议,如Appletalk或IPX,而无须对网卡的设备驱动程序做任何类型的修改 。
- 图12-3说明了内核对这个分层模型的实现
文章插图
内核对这个分层模型的实现
【一文读懂Linux网络命名空间】
- 网络子系统是内核中涉及面最广、要求最高的部分之一 。为什么是这样呢?答案是,该子系统处理了大量特定于协议的细节和微妙之处,穿越各层的代码路径中有大量的函数指针,而没有直接的函数调用 。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各个层次有多种组合方式,这显然不会使代码路径变得更清楚或更易于跟踪 。此外,其中涉及的数据结构通常彼此紧密关联 。为降低描述上复杂性,下文的内容主要讲述 因特网协议 。
- 分层模型不仅反映在网络子系统的设计上,而且也反映在数据传输的方式上(或更精确地说,对各层产生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封装的方式) 。通常,各层的数据都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如图12-4所示 。
文章插图
各层的数据都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 首部部分包含了与数据部分有关的元数据(目标地址、长度、传输协议类型等),数据部分包含有用数据(或净荷) 。
- 传输的基本单位是(以太网)帧,网卡以帧为单位发送数据 。帧首部部分的主数据项是目标系统的硬件地址,这是数据传输的目的地,通过电缆传输数据时也需要该数据项 。
推荐阅读
- Linux运维三剑客 grep、awk、sed实用笔记
- CVE-2021-4034 关于 Linux Polkit 权限提升漏洞的修复方法
- 2022 年保护 Linux 服务器的 10 种流行开源工具
- 全宇宙最全的Linux运维bash脚本常见用法总结
- 从linux内核看io_uring的实现
- 一文了解在 Python 中如何使用列表推导
- Linux系统中 tar.xz文件解压
- C语言进行Linux网络编程
- linux系统下安装mysql 8.0.26配置文件my.cnf详细注解
- Linux运维常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