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MP3是如何骗过你耳朵的?( 三 )
在 MP3 算法测试初期,测试人员需要在海量的歌曲中找出 MP3 压缩算法的问题 。它们要在各种歌曲的 MP3 和无损版本之间对比,而且每听一首歌他们都要评级,一共有四个等级,分别是:听不出区别、有一点区别、有点难听和非常难听 。特别是最后两个选项,可以说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了 。
这意味着 MP3 算法的发明和改进,实际上把人的主观评判作为考量的目标之一 。我们不能说这种算法是完全主观的,它也不是绝对客观的,所以它的效果也不可能在所有歌曲中都是平均的 。
Vega和音频编码标准之战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 MP3 发明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 MP3 压缩算法测试的最后阶段曾遇到过一个大难题,当时 Brandenburg 和他的同事们觉得自己的算法已经非常牛逼了,几乎在所有的双盲测试中都很难听出区别 。
有天他无意中看到杂志上说大家喜欢用 Suzanne Vega 的歌曲 Tom's Diner 来测试自己的音箱,而他正好在弗劳恩霍夫实验室( Fraunhofer )看到了这张 CD ,于是他就把这首歌上传到了电脑上 。
这首歌非常简单,是一个纯人声,没有伴奏的歌曲 。但当他通过 MP3 的压缩算法处理这首歌之后,却得到这样一个效果 。
在 MP3 较低的比特率下,Vega 的声音变得沙哑,不自然 。于是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研发团队又对 MP3 算法做了几千次的微小调整,Brandenburg 说自己至少听了三千遍这首歌,可能比地球上任何人听得次数都多 。
最后他们成功压缩了这首 Tom's Diner,也通过这首歌,真正完善了 MP3 的压缩算法 。
许多年之后,Brandenburg 真的遇到了 Vega,而且还现场听她唱了那首Tom's Diner 。尽管已经听了无数遍,但他说,这首歌依然很好听 。
文章图片
Brandenburg 终于在 1989 年发表了他的论文 。下一步就是将这项技术推向世界 。也就是在 90 年代初,业界突然出现好几种新兴技术,它们正在寻找一种新的音频编码标准来使用,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 CD-ROM ”和“ DVD ” 。
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向动态影像专家组( MPEG )提交了参赛作品,他们要和另外 13 个团队竞争新的音频编码标准 。而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一个名为 MUSICAM 的组织,这个组织的背后是飞利浦,当时飞利浦手握 CD 光盘的专利,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
所以尽管他们团队的技术数据量更小,音质也更强,但最后还是输给了 MUSICAM。
因为MUSICAM 的算法需要的处理能力更少 。在当时处理器普遍不太行的时代,确实更有优势 。
因此在当年,MP3 是一个妥妥的失败品 。连它的发明者也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的音频编码 。MP3 就这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
直到 90 年代中期,两种革命性技术的诞生,让 MP3 这颗弃子重新活了过来,那就是万维网和 Windows 95 。
一个同样来自德国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 MP3 的软件播放器,并且发布在了 Windows 系统上 。
当时,1 GB 大小的硬盘刚刚开始普及,存储空间非常珍贵,反而处理器有了巨大的提升 。所以体积更小的 MP3 慢慢被大家接受,也意外的成为了新的音频编码标准 。1995年7月14日是 MP3 的生日,Karlheinz Brandenburg 和他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同事们( Fraunhofer )决定把这个压缩算法的文件扩展名,根据行业标准的全称 MPEG-2 Audio Layer III,命名为 .MP3 。
到了 90 年代后期,“ MP3 ”取代“ SEX ”成为搜索引擎上查询最多的词 。某次 Brandenburg 在香港出差时,看到橱窗里摆着 30 种不同品牌的 MP3 播放器,他心想,“ 好吧,我们终于赢了 。”
文章图片
MP3 正在消失
MP3 的诞生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它是一个耗时多年,经历了无数迭代才得到的科研成果 。这个成果可以说是重塑了人类音乐产业 。也正是由 MP3 开始,音乐,成了一种人人可以触及的大众消费品 。
从黑胶、磁带,再到 CD、MP3,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改变人们的音乐体验,也在改变大家消费音乐的方式 。而 MP3 在这段历史中格外的与众不同 。推崇它的人认为,MP3 无比伟大,它让大家都能便捷地享受音乐;而反对它的人,视它如猛兽,因为它吞噬了唱片公司赖以生存的版权,以及唱片业曾经的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