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为什么让位,李宪为什么让位( 二 )


李隆基剧照
按照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只有成器才是储君的不二人选,无论隆基能力再强,功劳再大,都不应该染指太子之位 。可是,如果隆基一心要争,而成器又坚决不让的话,事情又该如何解决?
一个建有不世之功,一个拥有法理依据,立谁都没错,可立谁又都不妥 。
在此,李旦发现自己陷入了跟当年的高祖李渊一样的困局 。搞不好,李唐皇室就有可能重演一场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悲剧 。
李旦与长子李成器和三子李隆基
就在李旦万分焦灼,无计可施的时刻,长子宋王李成器主动站出来了 。
他对李旦说:“国家安定,则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险,则先考虑首功之人 。倘若违背这个原则,天下必将失望 。所以,臣宁死也不敢居于平王之上!”一连几天,李成器流泪请求,态度坚决 。
很显然,这是一个明智的嫡长子 。
他对目前的形势有非常清醒的判断,对李隆基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十分清楚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嫡长子的身份,是远远不足以同三郎竞争和较量的 。
因此,与其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去打一场同根相煎并且毫无把握的仗,还不如做得漂亮一点,主动让位 。这样既显得自己深明大义,又能换取李隆基的感激和信任,从而保住自己的亲王地位和后半生的富贵,何乐而不为?

李宪为什么让位,李宪为什么让位

文章插图
李成器的主动弃权让李旦如释重负 。与此同时,大多数朝臣也认为平王李隆基建立奇功,应为太子 。
紧接着,李隆基的心腹刘幽求又一次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对睿宗李旦说:“臣听说,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 。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功莫大焉!何况他素有贤德,请陛下不必再犹豫 。”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
六月二十七日,亦即政变后的第七天,睿宗李旦正式册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为了取得平衡,李旦又于次日将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三个要职同时授予了长子李成器 。
当然,即便李隆基心里认定太子之位是自己份内应得的,表面上的客套文章还是要做的 。他随即上表,非常谦虚地推让了一番,不过马上就被睿宗李旦驳回了 。
就这样,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李隆基就成了大唐帝国的皇太子 。
没费周折,那是他前期的表现太亮眼,铲除韦后,大快人心,赢得巨大声望,在他身边,有一群死心塌地为他效力的大臣,即使谦让,他身边的大臣也会竭尽全力为他争取太子之位 。一如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 。
李成器确实是明智的,豁达的,他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大势所趋,他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权力斗争,也保住了后半生的富贵 。他活到六十多岁,死后追封皇帝,谥号让,史称“让皇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