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瓷器特点 明代龙泉瓷器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它的釉和胎在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有“哥窑”和“弟窑”之分 。“哥窑”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上,釉面多开有纹片,有“紫口铁足”之特征;“弟窑”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 。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
宋代瓷业鼎盛,除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
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故名 。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 。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 。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 。
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 。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
在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影响下,除浙江境内多处窑址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项户、道泰、山头窑、松溪、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处外,还有江西、福建两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
【宋代龙泉窑瓷器特点 明代龙泉瓷器】

宋代龙泉窑瓷器特点 明代龙泉瓷器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