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打更时间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 二 )

恐怖 。仅仅在《二十四史》里,两千五百年里,就记载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 。其中“宋”“明”“清”三朝发生火灾的次数,更多在二百次以上 。这还仅仅是《二十四史》里的“不完全统计” 。真实历史上,火灾的破坏力和烈度,也是更触目惊心 。
比如宋代建隆元年的宿州大火,一次就烧毁“民舍万余区”,嘉熙元年的临安大火,也是烧毁“三万家” 。明朝万历二十五年的泗州大火,也是烧毁民房四千四百多间 。清朝乾隆年间的北京火灾,烧到“经月乃止”,乾隆至嘉庆年间,汉口镇更是两次大火,一次烧毁商船三四千只,另一次烧毁“商民店户八万余家” 。一场大火,往往就是这样恐怖的破坏力 。
为什么破坏力如此恐怖?一是古代城市密度太大,特别是越在太平盛世年间,城市的人口增长极快,房屋扩建也极快,住房店铺往往特别密集 。二是古代消防技术落后,虽然也有“水龙”等装备,也往往在城市遍设“望火楼”,第一时间投入救火 。但一旦火势起来,倘若救也没法救,就只能放任火势“自己烧”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一场大火,动辄就烧毁千间万间房屋,有时大半个城市都烧光 。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防备火灾的最重要“防火墙”,就是打更 。
古代的火灾火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深夜时,一旦不慎走火,第一时间救火不及时,一场大火就无可挽回 。在这种情况下,打更就成了最好的监控 。特别是明清年间,随着古人防火意识的提高,城市里人口稠密处,每十家就要置办大水桶,还要准备“火钩”“云梯”等装备,一旦有火情,保障就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救火,尽可能实现“快速反应” 。而这一切,首先就要有赖于“打更”的更夫们,能够及时发现火情 。
所以,到了明清年间,中国古代大城市里“喊火烛”的制度就成熟起来,每个城市设立“三十家牌”,各户轮流出人充当更夫,除了“打更”更要“查火”,每天的“一更天”和“五更天”,“更夫”们都要挨家挨户,分片儿“清查火”,即检查防火情况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就成了更夫们的“流行语” 。说实话,别看古代火灾的烈度触目惊心,但那些繁荣发展的古代城市,真有这些更夫们“防火”的功劳 。

古代夜晚打更时间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

文章插图
【古代夜晚打更时间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多少古人生活的艰难与演变,更夫深夜打更的身影,都已浓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