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哪六世他们的名字 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是什么意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朝奋六世的文章,希翼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贾谊在《过秦论》中曾表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也即在贾谊看来,秦始皇嬴政是“奋六世之余烈”,这才一统六国,建立秦国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面的“六世”区别指的是哪位?他们对于秦国的建立,各自又有什么功绩呢?
一、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朝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朝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之一 。比如当时的魏国,就攻占了秦朝的河西之地 。正是因为遭到了魏国等诸侯国的屡次进攻,促使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经过商鞅变法后,秦朝的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对外扩张的条件了 。固然,秦孝公在位期间,因为秦朝的国力刚刚得到增强,所以对外扩张的幅度不是太大 。不过,不管怎样,因为商鞅变法这一个功绩,秦孝公就已经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二、秦惠文王
如果说秦孝公的重要作用是垫底基础,那么,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朝无疑可以开疆拓土,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了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秦氏或赵氏,驷(一说名“骃”),栎阳(今陕西省阎良区)人 。战国时期秦朝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就除掉了商鞅 。不过,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这么做,当然有私人恩怨,但是,这也是因为商鞅功高震主,已经威胁到秦朝君主的位置 。
在此基础上,秦惠文王必须果断铲除这一威胁 。而秦惠文王的这一做法,显然也为秦始皇嬴政嬴政后来除掉秦国丞相吕不韦等权臣提供了参考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成为秦朝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秦惠文王在位时,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汉中,这促使秦朝的疆域扩大了一倍都不止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对此,在笔者看来,经过秦惠文王这位的努力,秦朝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一流强国了 。
三、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战国时期秦朝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 。受到影视剧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秦武王是一位只喜欢武力的君主 。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秦武王的在位时间惟独四年左右 。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秦武王连横魏秦、联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也即他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的 。特殊是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乱,这促使巴蜀之地逐渐进展起来,乃至于为秦朝贡献了粮草等物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充足的后勤物资自然是非常关键的 。
四、秦昭襄王
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朝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也即不仅是秦朝,也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众所周知,对于战国时期,总共不过200年的古代,而秦昭襄王一个人的在位时间,就达到四分之一左右了 。
在此基础上,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 。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古代 。一定程度上,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几乎重创了所有秦朝一统天下道路上的强敌,比如赵国、楚国、齐国这三大强国,都是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走向衰落的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昭襄王可以说是把商鞅变法的成果发挥到最大程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