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分别是哪八旗( 二 )


康熙晚年多次申饬下五旗贝勒大臣结党营私 , 并将皇子各结党援、互争雄长归咎于下五旗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 , 在第二次册封皇子时 , 康熙痛斥:“五旗诸王 , 并无一人念及朕躬 , 竟以朕躬为有何关系 , 惟各饱暖是图” , 又说:“承袭诸王、贝勒、贝子等日耽宴乐 , 不事文学 , 不善骑射 , 一切不及朕之诸子 。又或招致种种匪类 , 于朕诸子间肆行谗谮 , 机谋百出 , 凡事端之生 , 皆由五旗而起” 。
三 , 旗人各护其主 , 徇私结党
二废太子后 , 康熙诸皇子蠢蠢欲动 , 上演争储大戏 。由于诸皇子各结势要 , 其属人也是各护其主 , 这也是康熙帝迟迟不愿再立太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二日 , 康熙说:“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 , 但年俱长 , 已经分封 , 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其主者 , 即使立之 , 能保将来无事乎?”
八旗内各护其主 , 凡有举荐 , 皆其旗分、党类 , 康熙三十九年九月十七日 , 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旗下大臣子弟 , 今皆令入部院衙门 , 大臣交相顾庇 , 一应升迁、出差全不论俸之深浅、人之优劣 , 擅徇情面 , 选择保奏 , 其间揽事恣行者亦有之 。此辈在部院衙门 , 大臣等彼此相托 , 不无掣肘 。”为此 , 康熙帝令八旗官员也实行回避制度 , 以免朋党相结 。
八旗的这种各护其主的传统做法 , 在诸皇子党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 这也是康熙晚期党争牢不可破的原因所在 。在康熙时期的朋党中 , 八旗大家族的崛起及其加盟党争中也是颇具民族特征的问题 。
本来 , 以血亲为基础的大家族力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 , 但它又是社会文明不发达的产物 , 并与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形成既矛盾又一统的关系 。在一个基层组织中 , 这种家族力量起到了维系稳定的作用 , 但让其势力介入到国家政权 , 则无疑是一种离心力量 。
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 大家族势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但是 , 随着科举制的普遍推广 , 作为入仕的基本条件 , 要取得进士资格 , 这对势家大族是个很大的打击 。因此 , 宋明以来 , 家族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再也不能发挥以前那样的作用 。当然 , 清代国家政权中家族势力的兴起 , 是与其传统习惯以及满族自身文明状态有关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