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的Mock数据由开发自己负责 , 要么直接代码写死 , 要么借助Charles等工具 。现在 , 将Mock数据由测试统一负责 , 直接生成在BFF层 。
- 以前开发要写自测代码 , 单元测试代码;测试设计出用例数据之后 , 一般通过流程工具 , 比如JIRA , 要求开发自测 。现在的模式是测试专职维护BFF上的Mock数据 , 将设计的用例转化为实际可用的Mock数据 , 开发测试用同一套标准 , 减少流程和沟通上的损耗 。
- “大前端”开发测试完成的内部版本是半成品 , 是缺乏后台实际支撑的 。内部发版之后 , 在内部的测试服务器上试运行 。(开发版本运行在开发服务器上) 。运行需要的数据由测试负责Mock 。
- 这个内部版本不能交给实际的用户使用 , 但是内部的产品 , 开发 , 测试可以使用 , 用来体验 , 查找bug等等 。
- 对于后端开发来说 , 也很便利 , 服务开发好之后 , 有现成的产品用来测试 , 能省很多事 。
- 向老板汇报 , 或者向客户展示 , 也很方便 , 有实际可用的产品可以体验 , 虽然数据是Mock的 。这个跟看word文档 , ppt , 原型设计 , 或者UI图 , 感觉是完全两样的 。
- 修改成本小 , 一般来说 , 70%的工作在后台开发 , 30%的工作在“大前端”页面 。在内部试用的那一周中 , 发现的问题 , 或者需求变更 , 可以非常容易的在下一个版本迭代完成 。这个时候 , 后台服务的开发还没开始 , 或者刚刚开始 , 变更成本很小 。
- 以前 , 想开发一个功能 , 首先考虑的是后端逻辑是怎么样的 。很多时候 , 要根据后端现有的逻辑 , 修改页面的展示 , 交互的顺序等等 。是一种“后端功能推动的模式”
- 现在 , 产品和“大前端”一起 , 领先后端至少一个迭代以上 。遇到需求变更强烈的点 , 或者争论较大的点 , 可以考虑让内部版本运行时间长一点 , 比如领先两三个版本 。等产品想清楚了 , 基本稳定了 , 后端再上 。这样 , 产品思考问题的重点 , 就从后端现有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现实需求上来 。“需求拉动型开发模式” , 解放了产品的思维 , 更容易设计出符合客户期望的产品 。
- 原来的模式是由后端推着前端走 , 现在的模式是产品和前端拉着后端走 , 思维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
- “大前端需求拉动型开发模式”:先有个可用的产品 , 搞清楚用户喜欢什么 , 再接上后端实现 。
- “后端功能推动型开发模式”:先做需求分析 , 评估现有后端功能 , 然后想办法满足客户需求 。
- 问题是:“客户或者用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需求分析能有效吗?” 。相对来讲 , 如果有个可用的东西 , 真正用起来了 , 用户更加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比如“这个颜色最好改一下” , “这里的按钮碍眼 , 最好去掉” , “这里我想看更多的信息 , 最好能加上” 。诸如此类
推荐阅读
- 被世界公认的三大天才 历史上的天才都有哪些
- 聊聊虚拟内存
- 电脑内存容量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 Redis命令大全,满足你的日常工作,看这一篇就够了
- 崂山红茶的功效与作用,青岛崂山大田茶开采
- 黑客大神教你:Weblogic相关漏洞复现
- 大话西游插曲都有哪些
- 原著潘金莲为什么会嫁给武大郎? 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是哪一天?
- 鲜芡实的吃法大全
- 凉拌尖椒的做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