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端架构思考与选择( 三 )

  • 2周开发:按照敏捷的模式进行开发 , 将业务落地 。“每日站会”要坚持开 , 及时沟通 。开发每完成一项 , 测试就可以直接验证 , 注重效率 。Mock数据由测试统一负责 , 开发测试用同一套数据 , 减少误会 。这期的结束标志是2周之后的“评审会议” , 开发测试向产品演示完成的业务场景 。
  • 1周重构:这周对应的是敏捷开发里面的“回顾会议” , 也是产品、测试、开发进行充分沟通的一周 。产品在公司内部试运行一周 , 进行验收 , 收集反馈 , 为下一期的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开发一方面可以修改bug , 更重要的是根据“回顾会议”的内容 , 进行流程改进 , 对“技术债”及时进行重构 。也可以进行组件开发 , 提高今后代码的复用度 。
  • 特殊之处Mock数据
    • 以前的Mock数据由开发自己负责 , 要么直接代码写死 , 要么借助Charles等工具 。现在 , 将Mock数据由测试统一负责 , 直接生成在BFF层 。
    • 以前开发要写自测代码 , 单元测试代码;测试设计出用例数据之后 , 一般通过流程工具 , 比如JIRA , 要求开发自测 。现在的模式是测试专职维护BFF上的Mock数据 , 将设计的用例转化为实际可用的Mock数据 , 开发测试用同一套标准 , 减少流程和沟通上的损耗 。
    内部版本
    • “大前端”开发测试完成的内部版本是半成品 , 是缺乏后台实际支撑的 。内部发版之后 , 在内部的测试服务器上试运行 。(开发版本运行在开发服务器上) 。运行需要的数据由测试负责Mock 。
    • 这个内部版本不能交给实际的用户使用 , 但是内部的产品 , 开发 , 测试可以使用 , 用来体验 , 查找bug等等 。
    • 对于后端开发来说 , 也很便利 , 服务开发好之后 , 有现成的产品用来测试 , 能省很多事 。
    • 向老板汇报 , 或者向客户展示 , 也很方便 , 有实际可用的产品可以体验 , 虽然数据是Mock的 。这个跟看word文档 , ppt , 原型设计 , 或者UI图 , 感觉是完全两样的 。
    • 修改成本小 , 一般来说 , 70%的工作在后台开发 , 30%的工作在“大前端”页面 。在内部试用的那一周中 , 发现的问题 , 或者需求变更 , 可以非常容易的在下一个版本迭代完成 。这个时候 , 后台服务的开发还没开始 , 或者刚刚开始 , 变更成本很小 。
    需求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