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古发现 宋六陵考古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几任皇帝修筑的皇家陵园,区别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敬寿皇帝拓跋余、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以及后妃、诸王、功臣、勋戚等 。据魏书详细记载,金陵安葬共计有皇帝六位(其中不包括敬寿皇帝拓跋余、景穆皇帝拓跋晃、归纳为诸王系列),皇后十人,诸王七人、功臣勋戚十九人,共计四十二人 。不知出于何种真相,埋葬如此众多人数的金陵在史籍中没留下任何具体的地理位置和陵制的记载 。

魏书只是朦胧其辞地提到金陵有三种称谓:云中金陵、盛乐金陵、金陵 。《魏书.礼志》记载如下:太宗拓跋嗣“又于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太庙,四时祀官侍祀”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确定北魏金陵有三处 。那么这三处金陵到底在哪里?
关于金陵的陵制,从已知的保太后窦氏、桓王皇后祁氏、文明太后冯氏所埋葬的浑源崞山、大同孤山、大同方山来看,其陵寝都在群山之巅,冢头峻绝如山,故而研究北魏古代学者们统一认定北魏皇家陵制为山陵 。
盛乐金陵

北魏故都盛乐即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位于宝宝河(古称金河)下游,《古丰识略》称它为“天瑞泊”,和林格尔旧志称它为“金河泊”,总之是土默川(敕勒川)平原上的河泊地,屡遭金河洪水浸袭,所以不可能选择地下水位较高的泽乡建筑金陵 。
盛乐金陵应该在盛乐古城东北约15公里的塔尔梁(和林格尔县灯笼素乡) 。据和林格尔县旧志记载:在本县土岗重叠的神山之北,有塔尔梁,或(盛乐)金陵古迹 。梁上有古塔一座,石兽五蹲,附近有古松数十株;相传其树不能悉数,树下有聚宝盆 。魏太祖营梓宫(陵园)木尽生成林 。现今古塔、石兽及巨松犹在 。据《山西志辑要》载:“托里岗(称金陵)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南百里”,而塔尔梁北距呼和浩特正好百里左右 。
塔尔梁南枕神山,北望阴山(大青山),俯瞰敕勒川(土默川),气魄雄伟磅礴,正符合建陵要求 。况且,塔尔梁位于陪都盛乐之东,新都平城(大同)之西,便于后世帝王祭礼 。选塔尔梁筑金陵亦在情理之中 。其次,在塔尔梁东约20公里的西沟门村是后魏参合县故地,《绥远通志稿》载,魏主诞生埋胞榆树成林者 。这就是说道武帝拓跋珪就出生在这里 。道武帝在自己的出生地附近为母建陵,为自己建陵也顺理成章 。
另据《魏书》载,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秋七月,道武帝从盛乐迁都平城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先葬其母贺氏,献明皇后于盛乐金陵) 。永兴二年(公元410年)葬魏太祖道武皇帝于盛乐之金陵 。所以笔者认为塔尔梁即盛乐金陵之所在处 。
云中金陵
云中金陵笔者认为在云中郡治以东约40公里、盛乐古城以西约20公里、云中旧宫(和林格尔县州窑村,明元帝拓跋嗣的出生地)以南约15公里处的东营子村西,有古墓群,蒙古名曰“当郎陶力盖” 。位于和林格尔县西摩天岭山脚下,由七座古墓组成,当地人称它为七星堆 。有汉墓之说,亦有北魏金陵之说 。
七座墓的大致分布为:第一排三座,东西走向;第二排一座;第三排三座,东西走向 。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约20米,排与排之间的距离约50米 。六十年代,东营子村民在墓地东北侧挖大井时,挖出一墓穴甬道,甬道系砖砌成,南北走向,甬道深约1.7米,宽约1.3米,步入约2米,东西两侧各有一小室 。小室后壁有一土台,台上有陶制祭器,台下有零星尸骨、铜甲、铁矛等物 。
各墓的地上部分系土冢,高约6~7米 。从墓的气魄和规模看,显然是皇室帝王陵,绝非普通官宦或豪绅人家之墓葬 。根据地理位置来看,极有可能是云中金陵 。
善无金陵
九十年代初期,右玉县博物馆长胡生伯伯(笔者与其子为同窗皆为文物考古专业,胡生伯伯已故)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阴山山脉西马头山顶有很大的人工土丘,大约有二十多座,在土丘周围有北魏遗留的大量陶片、瓦片,便联想到了北魏金陵 。便上报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时任站长的张畅耕教授伙同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组成了考察组,到右玉进行详细的勘探、考察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可能是北魏金陵 。
右玉与和林格尔仅仅为一墙(长城)之隔,在北魏同属京畿地区,而且距都城大同均不足二百里 。山峻如龙盘,风水极好,想当年更是草木葱笼繁茂,是理想的选陵之地,金陵选址于此也是情理之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