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洪茶与民国才女张充和

尘香旧影——西南联大与昆明
宝洪茶与民国才女张充和

宝洪茶与民国才女张充和

文章插图
张充和在云龙庵
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 。却鲜有人知道,年轻时候的她曾与云南宝洪茶相遇在云南呈贡的一座古庵中 。
1939年抗战时期,四妹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 。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 。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一首《云龙佛堂即事》:“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
宝洪茶与民国才女张充和

文章插图
少女时期的张充和
壳牌石油与宝洪茶
再一张黑白照片里时光倒流,古旧的云龙庵佛堂,供桌上隐约供有佛像,铜香炉和花瓶也一一摆开 。年轻的张充和梳着麻花辫,一袭朴素却细节精致的旗袍,脚上是浅色的半高跟鞋,坐在一只草编蒲团上,偎着一张长桌 。再仔细看看,这长桌不过是一块木板搭在两只方形的汽油桶上,油桶上有英文字样SHE……还有一个很眼熟的扇形标志,百度了一下,证实这标志正是壳牌石油SHELL在1930年至1947年期间使用的商标图案 。
长桌上有一只陶罐,一只造型古朴雅丽的高足盏,盏里盛着水果,从果子的大小来推敲,像李子又像梅子 。中间的托盘里有白瓷壶和茶盏 。“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这里的“红”应为“洪”,宝洪茶是云南本土的高香型中小叶种茶,也是历史上的名茶 。冲瀹宝洪茶,用质地密实的瓷壶正好扬香蕴汤 。出身名门的张充和熟捻茶事,当是家传 。
这张照片,后来用作了2010年出版的《曲人鸿爪》的封面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旷世风雅人尽皆知,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在昆明的呈贡 。
根据记载,张充和在呈贡的云龙庵过得自得其乐,朋友来了,就一起品茶、弹琴、唱曲、写字、作画 。此时,她正式的工作是和朱自清、沈从文一起为教育部编教材 。朱自清负责散文,沈从文负责小说,张充和负责戏曲 。都是一干的才子佳人,茶酒诗话即使在战争年代也能从荒芜中生根发芽出来 。当时,冰心也寄居此地,与张充和时有互访,冰心还在云龙佛堂挥墨写下一首颇为有趣的:“一杯闷酒尊前过,你低首无言只自推挫 。你不甚醉颜酡,你嫌琉璃盏大,你从依我,你酒上心来较可 。你现今烦恼犹闲可,你久后思量怎禁奈何 。你与我成抛躲,咫尺间天样阔 。”落款:充和女士嘱书,冰心谢婉莹录于云龙佛堂,时同客呈贡 。
张大千不算是曲人
关于《曲人鸿爪》有不少有趣的段子:有一年,张充和与苏州女子李云梅同台演出《牡丹亭》 。李云梅是某画家的下堂妾,名声不好 。著名的昆曲订谱专家王季烈坚决反对张充和与李云梅同台演出,竟托人转告张充和,不要让李云梅登台 。没想到的是平日淡雅的张充和很刚劲地回答:“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一定要演 。”
1941年,张充和与吴梅先生的高足卢前策划公演《刺虎》,戏中缺少四个龙套角色 。卢前自告奋勇愿意饰演其中一个,其他三个龙套则分配给郑颖孙(时任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陈逸民(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王泊生(时任山东戏剧学院院长) 。公演时,锣鼓音一响,四个龙套上场 。台下观众一见这四人原是认识的高官,鼓掌大笑 。四个“高级龙套”顿时没了主意,只得不停向观众点头鞠躬 。众所周知,昆曲史上哪有龙套给观众点头鞠躬的?这一来,掌声笑声更是热烈 。当晚演出结束,卢前即兴在《曲人鸿爪》的册子里写了一首诗:鲍老参军发浩歌,绿腰长袖舞婆娑 。场头第一吾侪事,龙套生涯本色多 。
1938年张充和在成都的时候,到张大千家参加一个Party 。久闻充和美名的张大千请她演了一曲《思凡》 。张充和的表演音韵十足,身段婉转,演完后张大千当场作了两张小画;一张画出张充和演《思凡》时的妙曼姿态;另一张则用水仙花来象征《思凡》的“水仙”身段 。可是,后来在编辑《曲人鸿爪》时,张充和并没有把它们收录在内,不管张大千是怎样一位画坛大家,她始终觉得张大千不算是曲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