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_原题为: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文章插图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 。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 。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为5组共45件甬钟,另有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 。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个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 。

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文章插图
搬运

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文章插图
组装

国宝曾侯乙编钟搬新家

文章插图
检查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万建辉
经过对横梁一整个下午的调试,10月14日晚,第一件编钟——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经工作人员小心抬起,挂上挂钩,挂到湖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三期新馆曾侯乙展厅曾侯乙编钟柱下面一根横梁正中的位置……
自此,曾侯乙编钟搬迁工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未来几天内,重达2500多公斤,除镈钟之外的64件钟,将陆续上架安装完成,在省博综合馆安家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原件,将在一个恒温恒湿,更受高科技手段保护的新家入住 。
■ 招标选中专业公司
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12日,曾侯乙编钟启动搬迁工作 。为确保文物安全,省博专门就三期展馆布展文物搬运、上展及二期展馆撤展立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标,最终选中一家有资质、经验丰富的从事文物艺术珍品搬运的专业公司 。他们流程严谨、操作规范,必须确保文物拆卸、搬运、安装、上展等各个环节万无一失 。
14日下午,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在省博三期新馆曾侯乙展厅看到,曾侯乙编钟钟架的上下两层横梁由6个铸铜人架起,周围由玻璃围成一个长方体,架好后的曾侯乙编钟处于玻璃体的环境内 。编钟所在位置处于曾侯乙展厅一楼正中,周围展出有其他乐器,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文物 。从墙边台阶可以走上曾侯乙展厅二楼,手扶二楼围栏可以俯看玻璃体内的编钟全貌 。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整个曾侯乙展厅陈展面积3000多平方米,位于省博新馆左侧一楼和二楼,它是新馆的核心展区,曾侯乙编钟又是曾侯乙展厅的核心文物 。
这套编钟音乐性能出色,除镈钟之外的64件钟均能达到“一钟双音”的演奏效果,整套编钟的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其音列是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堪称稀世之宝 。多年来,编钟演奏一直是省博最受游客欢迎的互动活动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有学者将曾侯乙编钟与兵马俑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据介绍,曾侯乙编钟里的镈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镈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镈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 。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涉及乐律方面 。经研究,学者们发现,镈钟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 。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
方勤说,第一个挂镈钟,是尊重曾侯乙编钟本身的结构,把镈钟先放到钟架正中间 。
■ 编钟组装各个环节要符合力学原理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钟体及钟架接近5吨重,钟架采用古代传统的榫卯结构,每件钟单独悬挂在钟架上,分层组合,因此省博决定采用拆卸再组装的方式搬迁 。钟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重200多公斤,最小的重2公斤多,钟架上挂钩众多,其组合结构可以说是既精巧又复杂 。省博反复研究,精心做了详尽的方案,决定采用分层拆卸的方式,先拆上层小钟,再拆中间一层,最后拆底层大钟,以确保整体的稳定性 。
14日下午,采访人员看到工作人员均戴着手套,他们开启长方形的木箱,将白布打包的编钟小心翼翼抬出,一旁地面放有白色泡沫 。打开白布包装后,第一件将要上架的镈钟就由工作人员先放到泡沫上 。几根挂钩已在一边放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