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乔昕说,于是3年前,他毅然从世界500强医疗企业的高管岗位辞职,4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深睿医疗 。
3年中,深睿医疗研制出了单器官多病种全肺AI产品,如炎性、肿瘤、肺气肿、胸腔积液、骨折等疾病等,结合深睿医疗的胸部平片AI辅助诊断产品,可对五大类30余种征象进行检出诊断 。仅针对肺炎疾病一类,就有约14种征象识别,如磨玻璃影、网格影、胸腔积液等,而这些都与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相关 。疫情期间,这款AI产品在对新冠肺炎相似征象进行强化后,直接在武汉疫情中有了用武之地 。比如说,早期很淡的肺部磨玻璃影,在疫情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AI以其技术优势,可助力医生减少漏诊 。它还有一个独特的5次随访功能 。比如,病人前一次的CT检查显示,病灶占全肺体积的72%,这一次检查占比85%……由此可以精确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而这些精确的数据,用肉眼很难确认,AI做得更好 。
疫情期间,深睿医疗先后向武汉各医院提供了40多套AI系统 。曾为那位看夕阳的老人服务的上海援鄂医疗队也用这套系统帮助了许多病人 。
那么,这套AI系统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呢?
用大数据进行“培训” 。设计者本身并不一定需要过硬的医学知识 。简单来说,先找医生,对每一个肺部影像进行读片,并标注上相关疾病,再把影像—标注数据输入计算机 。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后,计算机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深度学习”,不断自我优化 。数据量越大,计算机学习时间越长,判断结果也就越准 。如今的人工智能读片准确率可以在98%以上,已经高于医生的平均水平 。
【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新风口来了?】两大优势得天独厚
清楚AI智能读片的研发过程,业内有一个普遍观点——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研发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拥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
其一,中国有大量的数据样本 。计算机需要大批数据,不断训练算法,许多国家没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数,疾病的数据量受到限制 。另外,当医生数量不够多的时候,研发团队很难以合适的价格请大量医生去做数据标注这种工作 。
“我们的研发成本中,至少有1/3用于数据标注 。”一位研发人员解释 。比如,一个影像中的相关征象,至少需要2个医生做标注,另2个医生做裁判,一个影像需要至少4个医生,这样标注出来的数据,才会相对准确,才有价值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可能支撑不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标注,研发受到掣肘 。
其二,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我们医生的增长数量,远远赶不上病人的增长数量 。面对数量庞大的患者、相对少的医生,远程和人工智能诊断在我国有大量需求 。
对有些国家来说,这项新技术则不是“刚需” 。正常时期,一些国家的医生可以花1小时只给1位病人看病 。医生本身也有警惕心理,生怕人工智能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收入,所以国外的研发动力实际上并不足 。即便研发成功,推广也很难 。
而我们的医患情况则与之不同 。加上经过这次疫情的“大练兵”,国内已经开始批量尝试人工智能医疗设备 。几家国内企业几个月来订单量一直上涨,有些企业的市值也因此翻了几倍 。
“这种大数据、大场景应用,是许多国家不具备的 。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中国确实具有弯道超车的条件 。”乔昕说 。
从大局来看,中国目前的医疗场景中,医药占据较大比例,而器械使用相对偏小,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而发达国家医药和器械的应用差不多达到1:1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医疗器械应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国际市场一直认为,中国迟早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这片尚未充分挖掘的蓝海,正等待着研发团队各显神通 。
其中,上海发展医疗器械有自己的优势 。
破题
长三角一体化
资深投资人高毅,长期深耕医疗项目,对该领域的未来,有一番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如今,他拉着吴东博士和其他人,正筹备组建一个国际顶尖的医疗器械团队,重点研发手术机器人 。
手术机器人,可以看作医疗器械+人工智能领域的皇冠 。它并不是外行以为的一种产品而已,它本身就是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一个大平台,涉及机械臂技术、光学技术、传感器技术、手术微创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复杂的系统,被称为“尖端高级机器人平台” 。
推荐阅读
-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加快房地产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 人工智能技术含量降级,算法工程师从主人沦为保姆?是喜是忧?
- 同盾知识联邦白皮书发布 为“人工智能3.0时代”奠定基础
- 人工智能公司ASAPP宣布完成1.85亿美元B轮融资
- 区块链、量子、5G、人工智能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用户分群--聚类分析
- 一 人工智能:70年AI发展史
- 行业颠覆!人工智能改变2020年IT行业的四种方式
- 七大人工智能科技趋势
- 收藏!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最新排行榜(含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