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作者最近一直在研究 Titan II核导弹的制导计算机 。这台小型计算机在 1970 年代用于引导 Titan II 核导弹对准目标,或将 Titan IIIC 火箭送入正确的轨道 。该计算机与惯性测量单元(IMU)配合使用,惯性测量单元是一种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系统,用于跟踪火箭的位置和速度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顶部的多个连接器将计算机连接到 IMU 和火箭的其余部分
该计算机,称为魔术 352,是一个 20“×16”×9"黑盒子,称量 80 磅,非常惊讶这么重的东西用于火箭中 。在内部,该计算机被划分进入前三部分,前半部分容纳处理器和核心存储器存储;该计算机中没有微处理器,处理器由数百个简单的集成电路构成;计算机的后半部分容纳接口主板,主要是用于连接模拟电路火箭中的其余部分,中间部分却比较空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数字部分
计算机前盖由 18 颗螺钉固定 。卸下它们将显示计算机的处理器板和核心内存 。左侧是七个带 TTL 数字逻辑的电路板,中间是两个核心存储模块,每个模块包含 8192 个 24 位字,内存旁边有两个内存电子板,右侧是计算机的开关电源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显示电路板,核心内存模块和电源
下图显示了其中一个数字逻辑板,与其他数字板相似 。每个板的两面都有集成电路,因此背面看起来差不多 。电路板的每一侧都有 5 行 13 芯片的空间,每块电路板最多可容纳 130 芯片 。印刷电路板似乎有六层;两侧各有两个布线层和一个接地层 。两侧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板顶部的 99 个连接而不是通孔完成的 。电路板上覆盖有保护涂层以保护电路;几十年后,涂层仍然散发出松节油的强烈气味 。板的边缘已金属化,并紧紧滑入卡槽中,因为没有风扇,因此提供了散热的路径 。这些数字板的底部有一个 198 针连接器,可插入底板,而接口板具有一个较小的 128 针连接器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处理器板 PR1 。
这些板上装有 TTL 芯片,可能是 MSI(中等规模集成)芯片,例如计数器,加法器或移位寄存器 。请注意,该计算机不包含微处理器芯片,但具有由简单的构造块构建的处理器 。(在 1970 年代,微型计算机通常由 TTL 芯片板构成 。)从芯片上的部件号看,它们似乎是 Signetics 的 CC2100 系列产品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在芯片上可以看到 PCB 迹线,7802 日期代码指示它们是 1978 年第二周生产的
这些板卡的一个有趣功能是将它们锁定以确保不会将板卡插入错误的插槽中 。通过将六角螺母对半分开来实现键控 。电路板和背板连接器具有匹配的两半,因此电路板只能插入正确的插槽中 。有六种方法可以将六角形螺母角对角分开,两个六角形螺母(一个在顶部,一个在底部),使 36 种可能的键组合成为可能 。下图显示了背板的一部分,其中的板已卸下,因此可以看到连接器和半六角螺母 。请注意,每个连接器都有不同角度的六角螺母用于键控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核心内存
该计算机使用磁芯内存进行存储(与早期的 Titan ASC-15 计算机不同,后者使用了旋转的磁鼓) 。从 1950 年代开始,核心存储器一直是计算机存储的主要形式,直到 1970 年代被半导体存储芯片所取代 。内核存储器由数千个称为内核的细铁氧体环构成,每个内核中存储一位 。将磁芯顺时针或逆时针磁化以存储值 。核心排列在称为核心平面的网格中 。向特定的行线和列线通电会选择两条线交叉的特定磁芯 。
下图显示了 Titan 计算机中微小磁芯的特写 。每个芯线有四根导线:垂直和水平红色导线形成网格以选择芯线 。两条彩色水平线穿过平面中的每个磁芯:检测线(用于读取)和禁止线(用于写入) 。您可以在右侧看到这些导线在各行之间循环 。
泰坦导弹制导计算机内部

文章插图
不同中 19 针连接器将时钟连接到主控
在核心存储器中,多个平面堆叠在一起,一个字中的每个位对应一个平面 。在大多数计算机中,核心平面都是焊接在一起或焊接成一个块,但 Titan 计算机的核心内存是采用一种不寻常的专利技术构建的:核心和电路安装在折叠的手风琴式长挠性印刷电路板上 。这种构造技术允许像书本一样打开核心存储模块以访问核心和电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