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茶叶消费国 中国茶必须先走出去( 四 )


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张喜告诉采访人员:“现在很多茶,仅包装就占成本的60% 。”“卖得贵,有人买 。”其实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这样的竞争,只能是让中国茶市场继续维持现状,是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竞争中,生长出一个优势品牌的 。
纠结的传统和现代生产
实际上,中国茶一直都处在“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这样一个怪圈中 。如今看来,能不能走出这个怪圈,还是个未知数 。
尽管中国茶产业已经开始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例如普洱市就实行对农户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措施,并且开始推行机械化 。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卫东告诉采访人员:“因为茶是种植在山区里,所以采茶还是人工,但是加工这部分,已经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工 。机械化以后,成本明显降低 。”同样,在安溪易广大和魏月德的工厂里,也开始推行加工机械化 。
机械化和规模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茶产业之所以会落后的症结所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明确告诉采访人员:“走机械化和规模化是做大做强中国茶的必由之路 。”这在印度、斯里兰卡那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
中国茶叶学会上海天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扬升说:“我国的茶产业是农业,跨国公司的茶产业则是工业,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自明 。”
但是,规模化和机械化在中国实现起来必须面对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
首先,中国茶叶因为大多都是生长在山地环境,因此要实现像印度一样的机械化,难度很大,印度基本上都是平原种植,这一点,中国是没法效仿的 。而且机械化、规模化不是一句话的事,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茶企都是中小型企业,大笔的资金来源堪忧 。
其次,魏月德说:“好茶一定是手工做出来的 。”就好比按摩一样,人手按摩肯定比机械来的舒服,茶也是一样,手工的精细和柔软是机械代替不了的,“一杯好茶,实际上是很难做出来的 。”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也认为:“好茶一定是手工茶 。”
而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就是强调那么一个范,立顿虽然风靡,但是却不符合中国人传统概念上的茶文化 。
所以,业内认为,中国茶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两条腿走路 。一是做手工茶,成本高,价格自然高,但是品质肯定比机械加工的茶要好,树立自己的高端品牌 。二是市场化的茶,走机械化路线,降低成本,让茶叶变成方便的大众消费品 。立顿一袋茶,成本均价0.2元人民币 。
可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 。如果有一天,人们想喝茶时能响亮地说出一个中国茶企的名字,而不是立顿时,中国茶的未来就变成红色的了 。
下一站:品牌之路
如今,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中国的茶产业做的不尽人意,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很多企业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中国茶产业都是多公共品牌而少企业品牌的特点 。有公共品牌托底,大家背靠大树好乘凉,缺乏独立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的积极性 。
中国7万多家茶企,注册了商标的只有千余家企业 。
“绿茶是中国消费最大的一个品种,年产量约70万吨,产值为300亿,但目前在全国没有一个公司内销超过2亿元的,而年出口的20万吨绿茶中,大家以价格竞争为主,主要销往非洲等国家,卖不出价钱 。”中茶公司总经理贾鹏告诉采访人员 。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品牌缺失造成的竞争结果 。
作为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了30年的易广大,谈及如今的市场动向,他对采访人员说:“现在竞争,品牌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他期望广大茶叶的下一步发展,就是把品牌做起来,而做品牌则意味着,必须要扩大规模,买更多的茶园,在现有的一条龙结构上,加入更多科技的东西 。”
魏月德也是同样心态,要从最原始的价格战变成品牌竞争 。所以他正在积极筹钱,一是为了扩大规模;二是能经营好自己的茶文化园,树立起自己的特点 。
实际上,在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因为有自己的品牌而受益 。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礼说,1992年他们注册了八马商标之后,根据“马德里协定”,在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也申请了八马茶业文字与图的商标注册 。如此一来,八马茶叶就脱离了铁观音这个大众品牌,而真正做成了自己的独立品牌 。八马茶叶如今已经是安溪当地的龙头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