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味,空持千百谒 不如吃茶去( 三 )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 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 , 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 。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 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 , 书法家有茶帖 , 画家有茶画 。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 , 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 , 茶事十分兴旺 。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 , 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 , 文人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 , 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 , 出现了玩物丧志、消极聊倒的倾向 。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 。它起源于夹山寺 , 千百年来 , 传播于神州大地 , 并蜚声海外 , 但是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 , 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 。它由禅而兴起 , 继由禅而成熟 , 终因禅而成就 。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 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
中国茶文化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 , 而汇入于厚重的中国文化主流 , 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性 。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 , 通于万物 , 道家的宁静致远 , 道法自然 , 佛教的茶禅一味 , 梵我一如 , 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 , 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 , 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 , 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品茶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清寂 , 道家的超尘 , 儒家的风雅 , 远古的空灵虚静 。茶禅一味 , 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 , 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 , 即所谓佛法但平常 , 莫作奇特想 , 不论过去与未来 , 或者相不相识 , 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 , 就可感悟茶禅一味的高雅境界 。正所谓:唯是平常心 , 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 , 方可自悟禅机 。
在社会生活中 , 中国人主张有秩序 , 相携相依 , 多些友谊与理解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 , 主张天人合一 , 五行协调 , 向大自然索取 , 但不能无休无尽 , 破坏平衡 。水火本来是对立的 , 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 , 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 , 创造和谐气氛 , 增进彼此的友情 。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 , 清清醒醒地看自己 , 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
湖南石门的夹山寺 , 几经沧桑 , 历来为墨客骚人云集的地方 , 晨钟暮鼓 , 云遮雾罩 , 神秘莫测 , 历代高僧辈出 , 颇有盛名 。茶禅一味作为茶禅文化的最高准则由此间创立 , 是不奇怪的 。渊源深厚茶禅文化以及发源地夹山寺 , 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实考古、宗教、历史、旅游等方面的重视 , 厚重的文化底蕴必将带来经济的腾飞 。
作为作为本文的结尾 , 引用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句:七碗爱至味 , 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谒 , 不如吃茶去。赵朴初先生又说我自称茶人 , 实际上要达到‘吃茶去’的意境还需修练多年 , 或许这就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 , 惭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