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和美清雅 包蕴厚重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绿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生煮羹饮、烧烤后煮饮、晒干收藏、原始晒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饼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掺香绿茶、窨花绿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态名优绿茶的产生……
而在这其中,信阳毛尖则不断进阶,从汉唐帝国时期以东方文明的形象文化输出,再经宋徽宗以及宋代文人、僧人和道士的演绎和茗战,毛尖则变作陆羽《茶经》中士大夫的美学 。
茶蕴之美——文化厚重 滋味浓醇
中国的绿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一点可以从豫茶的历史、豫茶的传承窥得一二 。
有史料记载,茶叶从三千多年前西周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根据考证2300多年前信阳开始有茶树,就是现在的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的历史应该从东周算起,信阳毛尖被列为名茶是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的义阳茶 。
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
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则告诉采访人员,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 。“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 。
而闻名遐迩的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集云山、云雾山、震雷山、双碑寨等,都是生产优质信阳毛尖的名山 。信阳茶叶出售的信阳毛尖大山茶正是产自以上名山,名山出名茶一点都没错 。
特别在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 。”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
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万国博览会参赛茶样,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 。
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 。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 。
今天,信阳的茶已不再是一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家碧玉”了,而是名扬天下的“大家闺秀”,她正以无比的魅力,为中原大地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
茶道之美——和、美、清、敬、雅
中国茶道之美即简约之美也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 。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靡 。
这是因为,喝茶并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求及文化需要 。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靡 。史实证明,茶道生活中的大凡繁难之法,必被淘汰;大凡奢靡之风,亦必被涤荡 。
而信阳的饮茶之道,与中国茶道即有共性,又自成一体,独具风格 。据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王勇介绍,信阳茶道之美主要体现在“和、美、清、敬、雅”这五个字上 。
千年名茶孕育了信阳的茶文化 。信阳茶道在社会文明中是一束美丽的花朵,在信阳的文化领域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茶道中能领会温柔而秀丽的山川风光的气韵;能品尝出雄伟壮观大自然的精神;能听到潺潺流水声,呼吸到清新的气息;能感触到朴实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礼仪之美 。
同时,信阳茶道中的“清”则是反映信阳茶人的思想境界,信阳茶叶事业的发展,凝聚着几代茶叶工作者的心血 。另外,信阳茶人对茶的文化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品茶的精神境界中品味着人生的价值 。
王勇则说,“信阳茶道从迎客入室开始,表现的就是互相尊敬、谦和礼让 。沏茶、敬茶、饮茶、送客,以礼仪贯串始终 。”
此外,在茶道精神的境界中,茶人品茶品的是文化、品的是生活、品的是精神、品的是自然 。有诗曰: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将茶与书并驾于酒和花之上,可见茶的魅力所在了 。
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抛却是非名利 。通过饮茶享受美与和谐,以茶的色、香、叶、形喻生活,品人生 。茶香泌人心脾,心旷神怡,进入美的、诗的境界,以茶拟人,借茶言志,托物喻事,为文、为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