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商都,丹噶尔城

【探访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商都,丹噶尔城】说起青海,人们都知道青海湖、塔尔寺,而对青海湟源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商都,可能不大留意 。就在丹噶尔城的大川里,有50多万人的大县湟源县是连接甘肃、青海、西藏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是国内外商家云集的地方 。今年6月,在青海厅同志们的帮助下,我赶往唐蕃古道,游览了湟源峡谷、丹噶尔城和日月山 。
海藏咽喉湟源峡谷
湟源县,位于湟水源头,日月山脉东麓,距西宁约40公里 。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接合部,也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自古为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
从西宁出发,长达40多公里的湟源峡谷,两侧群山阴阳对称 。阳面山海拔高、光照强,光秃秃的不长草木,山顶怪石嶙峋,沙土风化较重;阴面山则郁郁葱葱,长满了灌木和乔木,绿色分出若干层次,看上去特别舒服 。
小车在壁立千仞的峡谷中穿行,峡谷的右侧就是唐蕃古道,能隐约看到断断续续的古道残留,左侧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 。紧挨着是湟水河,河水挟着泥沙,与黄河兰州段的水一样浑浊 。虽然水浑浊,但感到亲切,它一路向东流,流经西宁,最后进入甘肃永靖而汇入黄河 。
峡谷的末端渐渐平缓,被大片田园风光所代替,平缓的山坡上散落着一片片油菜花,蓝天白云下,与高山流水、村落人家交相辉映 。在阳光照耀下,黄澄澄的油菜花随风起舞,煞是壮观 。看到这些景致,我才明白了先祖们对这里的地貌作出海藏咽喉的评价 。
茶马商都丹噶尔城
湟源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古城,城门是清代建筑,门前石壁上刻着丹噶尔城四个大字 。进了城门,两边是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弘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商号,还有一排排清代路灯四面而来的浩荡古风,似乎把我带到了明清时代 。
丹噶尔,是藏语东科尔的音译,意为白海螺 。在这座白海螺古城里,有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干总署、把总署、丹噶尔厅署等军政机构;城隍庙、关帝庙、玉皇庙、火神庙、文庙、财神庙、龙王庙、金佛寺等庙宇寺院;有拱海门、迎春门、腰鼓、角楼、舱门街、九间街;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等 。可见这座古城当年的繁华和气派 。
古城海协营,是青海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军事机构 。除此而外,古时候这里商贸十分繁荣,为保证丹噶尔的商业贸易,当时先人开辟藏商之路 。乾隆九年(1744年),清王朝在古城设立了丹噶尔守备署,负责古城的安全与管理 。从事贸易的藏客,其足迹遍及西藏、新疆、陕西、山西、天津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据史料记载,至1924年,这座古城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多户,贸易总额达到白银500万两以上,商业贸易达到高峰 。当时英、美、俄、德等国家的商人纷纷在古城开设钱庄,开展金融业务 。由此,丹噶尔城就有了茶马商都的美称 。
茶马互市日月山
距湟源不远,映入眼帘的是比邻屹立的两座山,当地称为日月山 。只见山头上分别建有藏式建筑风格的亭子,当地称日亭和月亭 。两山相望,犹如一对相依为命的情侣 。
日月山属于祁连山脉的分支,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又是一条人文地理的分界线 。从自然地理角度讲,它是青海农牧区的分水岭 。由于日月山的土层为第三纪红土层,所以古时候称为赤岭 。曾有土石赤,赤地不毛的说法,可想这里昔日的荒凉 。据史料记载,当时青海主要是吐蕃的领地,杀伐连年,争斗不息,转机来自于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就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而日月山成为各朝代中原地区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为适应高原气候,曾经在这里住了几个月,她站在日月山顶翘首回望东方,思乡之情不可抑制,就忍不住取出母后所赐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出现长安的繁华景色 。于是,公主悲喜交加,想到自己和亲的重任,便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 。然而宝镜变成了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公主的泪水却成了涓涓倒淌河 。还好,松赞干布给她送来了定情信物玉佩,这让她的心寄望遥远的天域,那里将是她爱情的天堂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公主,就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 。
日月山闻名于世,不仅如此,还在于它是古代边防重地和茶马互市的地方 。公元734年,唐朝与吐蕃在赤岭互市易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 。由于牧区没有农业,不产粮食,主要以奶、肉为食,茶马互市开辟后,吐蕃牧民可以用马匹换取粮食、丝绸和茶叶,改善牧民生活 。作为大唐,推行茶马互市制度,获得了数十万计的青海良马,军马得到了极大补充,在政治上起到了控制边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唐蕃双方的经济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日月山的茶马互市逐渐迁移到了丹噶尔古城,这里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茶马商都的盛名于是传遍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