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沱茶,下关风吹 茶香百年

供图
【云南沱茶,下关风吹 茶香百年】正宗的白族三道茶的头道茶一定离不开下关沱茶,浓郁的茶水带来的苦味能让人深刻地体味到苦尽甘来的滋味 。而在白族人们生活中,下关沱茶更是招待贵客、婚嫁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礼品 。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百年沱茶出下关
下关并不产茶,可作为云南主要的茶叶集散地,大理市下关汇集了来自云南省内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所以,这里才诞生了采用多种云南优质大叶种晒青茶作为下关沱茶原料的沱茶制作工艺 。这仅仅只是下关能生产出优质沱茶的重要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一年四季吹拂不绝的下关风还为下关制茶中的干燥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因此1941年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茶厂选址时,还特意将茶厂建在了下关一个称为江风寺的风口上 。
把紧压的沱茶拿在手里细细端详,听听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企划主管李其康讲解它的制作工艺,才知道沱茶真的很不简单:仅制作工艺而言,手工揉制茶叶至今依旧是下关沱茶的核心环节,手工揉制出的沱茶外形精妙绝伦,非常独特,而且具有层次分明的重要特点 。再来细细品味下关沱茶,滋味醇厚、浓郁,且经久耐泡,往往一壶茶续上八泡水,依旧能品味到沱茶的醇厚口感 。
作为支撑整个沱茶茶型的底茶,沱茶的底茶选用了味道浓郁的毛茶原料制作 。而位于中间的二盖则选用了略比底茶鲜嫩的春尖茶;整个沱茶表层头盖,选用的则是最为鲜嫩、品相最好的白毛尖制成 。
李其康自1968年进入下关茶厂从事沱茶生产以及企业茶文化工作已经足足43年了,见证下关沱茶发展的他专注茶文化研究的同时,还参与了下关沱茶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他与下关沱茶早已有了深厚的缘分和感情 。
下关风吹出的茶香
喜欢云南普洱茶的人一定不会对下关沱茶这个品牌感到陌生 。这个出自大理市下关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从1902年始创至今,这个窝窝头模样的沱茶,依旧保持着手工揉制成型的传统制作方法,而这也是至今机器无法替代的传统技艺 。
还没走进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13号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能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茶香 。要知道,大理下关可是和新疆喀什齐名的风城,从制茶工艺上来说,这可是任何地方也难以比拟的条件 。千百年来著名的下关风穿城而过,正是得益于此,1941年云南省下关茶厂最终选址下关 。绵绵不断的下关风带走了茶叶中的水分,也将著名的下关沱茶茶香吹向了世界 。
大理下关,位于著名的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交汇处 。历史上,下关一直作为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从产地运来的茶叶在下关都要经过检选及加工后又分路运出,而这里更是云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千百年来,大理白族人发挥出自己对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白族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了属于大理独特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颇具传奇的下关沱茶 。
清代咸丰年间,云南茶叶集散地逐渐从滇南转移到了交通方便和工商、手工业更为便利、发达的大理下关 。得益于此,下关汇聚了各种云南各种优质茶叶 。当地白族喜洲商帮在吸收这些优质普洱茶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将各种制茶工艺、文化相互融合,研制出了沱茶窝窝头独特的形状 。
玲珑窝窝头:茶马古道的特殊记忆
曾几何时,马铃悠悠响起时,就代表着马帮正往来于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上 。从大理带上货物穿过茶马古道去西藏,单程最快也要80多天,一个马帮往返大理和西藏之间一趟至少也得花上半年时间 。云南出产的普洱茶,经过一路颠簸和反复的装卸货物,运抵西藏时总会出现大量的损耗 。
随着茶市西移,1902年,下关永昌祥等几个商号对传统普洱茶形状做了一定的改进,率先研制出了形状独特的沱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洱茶运输途中的损耗及淋雨变质等问题 。
沱茶利用巧妙的设计,可以说走出了云南制茶发展历史上关健的一大步 。制作工艺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茶马古道的茶叶交易,这是下关沱茶为茶马古道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其康说 。这些被白族人称为沱茶的紧压茶有着极其独特的造型--犹如一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窝窝头,精巧而玲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