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帝( 二 )

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与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谥号之极为“忠”,如蜀汉诸葛亮、唐郭子仪、尉迟敬德谥号“忠武”,宋初名将狄青原议谥“忠武”,后因故改为较低等的“武襄”,北宋杨业、南宋韩世忠、岳飞(宋理宗加谥),明初名将如常遇春、靖难首功武臣张玉,清代名将杨遇春等谥号皆“忠武”,故有时不能以谥号文武比例论断 。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帝

文章插图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大致固定下来 。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 。例如: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明神宗的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景王朱载圳的谥号为:恭 。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徵、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半为太师的谥号,后避宋仁宗赵祯讳,宋代将文臣最高的谥号改为“文正”,明代以后恢复“文贞”谥号 。
清代皇帝谥字通常为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或21字(光绪帝);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 。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 。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
关于文、武谥号的排列顺序,在后世也产生部分重复情况 。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的先例,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武 。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晋文帝和晋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谥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 。文在谥号的褒义通常在武之上 。
无论是开创了一片基业的开国皇帝,还是努力守护基业的后继皇帝们,都有值得后世子孙和臣民们铭记的功德业绩 。而在这些皇帝们百年之后,后继的子孙们都会给仙去的皇帝们定下一个“谥号”,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描述仙去皇帝们的宏伟一生,一般都是褒义词 。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号大体上还算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 。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 。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 。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帝】一个小小的谥号,足以看出古代帝王们各自不同的小心思,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时空之下,却都有一种一较高下的心理,看看谁才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