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节日风俗以及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区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盛大的,这一天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点雄黄,菜叶网,赠香包,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赛龙舟是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翼找到他的尸体 。根据近人考证,本来中国历史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赛龙舟的风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古人将船作为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风俗了 。历史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 。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 。可见赛龙舟本来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风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把它调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 。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更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上写上“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习俗称为“画额” 。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医治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
各地端午风俗大盘点
广东省:广东人过端午节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但不少风俗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听说,比如挂香包、点艾条等 。广东地区现今传承的风俗重要有扒龙船、食粽、挂艾草条、放纸鸢(风筝)、家庭午饭大餐、洗药水澡(煲苦草麦药水给小孩冲凉,青年人即流行到海或江河冲凉)等 。
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夜晚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浙江省: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向来要戴到节后首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