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暑伏里,「上蒸下煮」耗津气,该如何给身体补充津液,滋阴润燥?
一个三成熟的牛排和四成熟的鸡蛋走在路上,为什么他们一见面就像老熟人一样聊了起来?
因为——天太热,他们全都被烤熟了!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天气,那就是——热,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蒸桑拿!「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真不是开玩笑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看着脸上流的汗,不由得让人思考,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古人又该怎么避暑呢?
● 啥凉爽穿啥:古人在夏天会选择比较凉爽的材质来做衣服,「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
● 哪凉快待哪:树荫下、深山密林里相对比较凉快,或者像陶渊明「高卧北窗」,等风来 。富贵人家会给自己建个「清凉殿」,也就是古代版空调房;
● 只要能降温就行:白天热用折扇,夜晚睡觉太热?那就枕高高的瓷枕,「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的玉枕就是李清照用的瓷枕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外部环境是凉快了一些,可是身体还是燥热啊,尤其三伏天,在外面走上个几分钟,简直热得要「当场去世了」好吗?
 
别急,针对身体的燥热,古人也是有方法的!
 
● 喝消暑的饮品:最早的降暑饮品为井水,到了宋代人们会喝一些冷饮,到了明清时期,消暑饮品就更多了 。《红楼梦》中,宝玉被打后,第一个想吃的便是酸梅汤 。
 
到了近代,酸梅汤更是一道大家都爱的消暑饮品,老舍在《茶馆》中就曾写过「大热的天,难道不得喝碗酸梅汤什么的呀?……酸梅汤还没镇凉,他就喝了半罐子!」
夏天消暑,当属酸梅汤!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由正安资深中医师专为都市人调配,药食同源食材科学配比,乌梅为君药,主收敛,佐以桂花、陈皮、山楂,酸甘生津行气,正宗酸梅汤味道,当以乌梅味正为是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大暑耗津液,要注意补充身体内的津液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大暑节气,天气越来越热,人在这个时候,汗孔处于开放的状态,气机处于发散的状态,津气耗得是十分厉害的,所以大暑宜解暑热、补津液 。
为什么大暑适合消暑生津呢?这是因为夏季人体腠理疏松,暑邪使人大汗,伤害人的津液 。中医讲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
 
如果津液匮乏,身体防御机制就会出现问题,此时,外邪立刻趁虚而入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用著名中医专家罗大伦博士的话说就是:津液在身体里运行,就好比是火车道上的火车,载着战士到各地驻防巡查,如果津液不足了,火车少了,那么部队自然无法到达边疆,被外邪侵体 。
 
所以此时可以用酸梅汤来为身体补充亏耗的津液,滋阴润燥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酸梅汤中的主药是乌梅,有生津止渴、收敛元气的功效,与其他药物配合,在津液消耗得厉害时,有些烦躁、神定不住的时候,一杯酸梅汤能达到酸甘化阴的效果 。
 
别急,针对大暑天的「上蒸下煮」,古方里是有办法的

文章插图
 
酸梅汤,横贯古今皇家名人都爱的消暑饮品
 
酸梅汤是我国传统的夏季饮料之一,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曾写道:「夏天喝酸梅汤……在北平是不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
 
酸梅汤,酸中有甘,甘里又带酸,酸收、甘泄,夏天用来消暑真是再好不过了 。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就有记载「乌梅汤」 。
 
元末明初的食疗家韩奕在《易牙遗意》中,记载了以乌梅为主药的凤池汤 。
 
清乾隆时期,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并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