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泣穴

承泣穴位位置标准定位:承泣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

承泣穴

文章插图
承泣穴的准确位置图
承泣穴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 。
取穴方法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
患者闭目,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医者押手轻轻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取穴 。
穴位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
承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下睑板肌、下斜肌、下直肌 。有眶下动、静脉的分支及眼动、静脉的分支 。分布着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 。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 。针穿皮肤、皮下组织以后,可经下睑板肌入眶内的下斜肌和下直肌 。前肌为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后二肌是横纹肌,为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一眶脂体→下斜肌 。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分布;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 。
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通过 。
承泣穴的作用承泣穴意义: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
承泣穴功效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
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祛风散热,疏邪明目的作用 。
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本穴于目下,为上述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证 。
主治疾病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 。
承泣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动、口眼?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
承泣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斜;以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 。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近视,口、面肌痉挛 。
【承泣穴】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
穴位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 。
穴位配伍承泣穴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
承泣穴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
承泣穴配风池穴、睛明穴,治目赤肿痛 。
承泣穴配风池穴、睛明穴,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承泣穴配合谷穴、攒竹穴,治口眼斜 。
承泣穴配太冲穴、攒竹穴、鱼腰穴,治迎风流泪 。
承泣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攒竹穴、风池穴,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
针刺方法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
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 。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1.0寸,针感整个眼球发胀,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
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 。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 。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