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冲穴位位置标准定位:气冲穴在腹股沟稍上方 , 当脐中下5寸 , 距前正中线2寸 。
气冲穴位于腹部 , 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 。
文章插图
气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一说气冲“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
气冲穴位置 , 《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 , 鼠鼷上一寸 , 动脉应手 。”《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 , 鼠鼷上一寸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 。”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 。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 。
取穴方法仰卧位 , 在天枢穴下5寸 , 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
气冲穴在腹股沟区 , 耻骨联合上缘 , 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动脉搏动处 。仰卧取穴 。
解剖位置在耻骨结节外上方 , 有腹外斜肌腱膜 , 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 , 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
气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 。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 , 除有上述皮神经外 , 还有腹壁浅动、静脉 。针经血管内侧 , 穿腹外斜肌腱膜 , 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或经该二肌下缘 , 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 , 女性为子宫圆韧带) 。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 。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 。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 , 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
气冲穴的作用气冲穴意义: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 , 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 , 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
气冲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调经血 , 和营血、舒宗筋、理气止痛的作用 。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 , 其俞上在气街 , 下至三里 。”此穴在气街之处 , 为气之出路 , 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 , 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 , 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 。本穴能治呃逆 , 呃逆不止 , 即气上冲也 , 治之最效 。
主治疾病气冲穴主治少腹痛 , 疝气 , 腹股沟疼痛 , 偏坠 , 睾丸肿痛 , 小便淋沥 , 遗精 , 阳痿 , 小腹满痛 , 腰痛控睾 , 睾丸炎 , 阴茎中痛 , 阴肿 , 奔豚 , 阴茎肿痛 , 淋沥 , 癃闭 , 月经不调 , 带下 , 难产 , 崩漏 , 经闭 , 不孕 , 胞衣不下 , 附件炎 , 子宫内膜炎 , 痛经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不孕症 , 腹痛 , 泌尿系感染 , 前列腺炎等 。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 。
气冲穴主治疝气 , 偏坠 , 睾丸肿痛 , 小便淋沥 , 月经不调 , 带下 , 难产 , 遗精 , 阳痿等 。
气冲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阴茎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
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 。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 , 不孕 , 阳痿 , 阴茎中痛 , 阴肿 , 睾丸痛;腹痛 , 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