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宫穴( 二 )


听宫穴配听会穴、翳风穴、会宗穴治耳聋气闭 。
听宫穴配中渚穴治聋哑 。
听宫穴配翳风穴、外关穴 , 有聪耳开窍的作用 , 主治耳鸣耳聋 。
听宫穴配听会穴、翳风穴 , 治耳聋、耳鸣 。
听宫穴配耳门穴、外关穴、翳风穴、中渚穴 , 治聤耳 。
听宫穴配听会穴、耳门穴、合谷穴、下关穴、颊车穴 , 治颞颌关节炎 。
听宫穴配下关穴、合谷穴治下颌关节炎 。
听宫穴配颊车穴、合谷穴 , 有清泻阳明之热的作用 , 主治牙龈炎 , 齿痛 。
刺灸法治法:寒则先泻后补 , 热则泻之 。
针刺方法张口 , 直刺0.5~1寸 , 局部有酸胀感 , 可扩散至耳周部和半侧脸部 , 有时有鼓膜向外鼓胀感 。
注意:不能深刺 , 以免伤及颈内动、静脉 。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 艾条灸10~20分钟 。
注意:不宜直接灸 。
听宫穴解析听宫为经穴名(Tīnggōng BI19)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别名多所闻、听多闻、窗笼 。属手太阳小肠经 。听宫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听指听闻 , 宫即宫室 , 此指耳窍 , 此穴在耳部 , 有通耳窃之功 , 故名听宫 。主治耳鸣 , 耳聋 , 聤耳 , 外耳道炎 , 耳源性眩晕 , 聋哑 , 神经性耳聋 , 中耳炎 , 耳痛 , 齿痛 , 癜狂 , 痫证 , 瘛疭 , 耳齿痛 , 音哑 , 下颌关节炎 , 面神经麻痹 , 失音症等 。
听宫穴意义听宫 。听 , 闻声也 。宫 , 宫殿也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 。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 , 至本穴后 , 水湿云气化雨降地 , 雨降强度比颧髎穴大 , 如可闻声 , 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 , 故名 。
多所闻、多闻 。多 , 大也 。所 , 修饰词 。闻 , 闻声也 。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 , 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 。理同听宫名解 。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 , 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
附注: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
听宫的别名:听多闻 , 多所闻《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窗笼《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马莳注 。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 , 必于日中 , 刺其听官 , 中其眸子 , 声闻于耳 , 此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听宫 , 在耳中珠子 , 大如赤小豆 。
特异性:听宫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听宫穴名解听指听闻 , 宫即宫室 , 此指耳窍 , 此穴在耳部 , 有通耳窃之功 , 故名听宫 。
听 , 聆也 。宫 , 《说文》:“宫 , 室也 。”《尔雅·释乐》:“宫 , 中也 。”又有围、屏之意 。一说本穴与耳门同位 , 闭口取之 , 则刺入者浅 , 故名“耳门”;开口取之 , 则刺入者深 , 故名“听宫” , 喻犹达于深宫后庭也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癫疾 , 狂 , 瘛疭 , 眩仆癫疾 , 喑不能言 , 羊鸣沫出 , 听宫主之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聋 。
《针灸大成》:主失音 , 癫疾 , 心腹满 , 聤耳 , 耳聋如物填塞无闻 , 耳中嘈嘈蝉鸣 。
《循经考穴编》:主耳虚鸣痒 , 或闭塞无闻 , 或耳出清汁 。
研究进展治疗神经性耳聋针刺听宫对治疗感觉神经性耳聋有一定疗效 。实验表明 , 实验性动物的耳聋 , 针刺“听宫”与对照组相比较 , 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 , 发现针刺“听官”组 , 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着减轻(与对照组相比) , 证明针刺能改善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血管营养供应 , 故能阻止毛细血管坏死 。耳蜗电位的变化 , 也证明针刺组可使部分患者耳蜗电位加大 , 提示耳蜗功能增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