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一注册就接到骚扰电话,原因为何?如何解决?( 二 )


一是从收集侧出发,最好的措施就是要少收、或收集同样具有实名特性,但无法用于骚扰用户的替代信息 。少收是指除非是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有明确要求的时候才进行收集,比如浏览模式下即可提供基本功能服务的App则不应该强制用户使用手机号注册后提供服务 。12月1日,公开征求意见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中指出,很多服务类型在用户不需要提供手机号码等实名信息的情况下应能提供基本功能服务 。替代信息是指用去标识化等方式处理的个人身份信息作为App注册登录的账户标识,既可以完成身份核验又能防止被用于拨打骚扰电话等目的,如基于网证的网络可信身份认证的间接核验方式,避免了向App提交原始身份信息,从而大大减少被泄露的风险和滥用的可能 。二是从使用侧出发,必须非常明确收集手机号码的使用目的,限制使用范围 。如果说,收集手机号码是用于账户管理,或者身份核验,那么在用于商业营销场景前,应单独或再次告知用户使用的目的、方式、范围,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根据《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不管是采用默认目的捆绑、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目的等方式,均属于“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的情形 。赋予用户拒绝或撤回同意的权利非常重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就指出,电子信息接收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也指出,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的,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形 。对于用户来说,并非不是不能理解商家的“首次营销”行为,而是反感在明确拒绝前提下的反复骚扰和超出预期外的第三方骚扰 。三是从监管侧出发,2018年以来,多部门频繁出手,重点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三大运营商也参与其中利用技术平台拦截骚扰电话 。随着有关部门持续关注骚扰电话治理,将进一步挤压滥用电话营销的现象,推动营销活动贴合发展需要,便捷民众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市场营销和个人信息保护有着矛盾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哪个都是用户的需求,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平衡 。这就需要App在充分保障用户权益的基础上,应用好数据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数据使用“有术”“有度”“有利”,才能释放数据价值,保障数据安全,这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作者:App治理工作组 宋杰)

【App一注册就接到骚扰电话,原因为何?如何解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