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歌唱家于淑珍:有儿有女为何晚年要住养老院?她的坚持让人泪目( 二 )


除去家务琐事 , 继母还会教孩子们识文断字 。 对于继母的悉心教导 , 于淑珍十分感激 , 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好 , 虽然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 。

1952年 , 16岁的于淑珍进入了天津市中大化工仪器厂做学徒工 , 家庭条件太差了 , 没有办法 , 只能让老大于淑珍早点出来 , 为家里减轻负担 。
有了工作的于淑珍 , 在继母的劝说下 , 去报了一个夜校 。 虽然于淑珍年纪还小 , 但继母却见多识广 , 知道只有读书 , 才能改变命运 。
就这样 , 于淑珍白天工作 , 晚上读夜校 , 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
与此同时 , 她闲余之际还参加了一个业余的歌唱班 , 接触到了表演和歌唱 。 没有想到 , 正是因为这般 , 才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

02.
1955年 , 于淑珍跑去参加了天津职工文艺汇演 , 以出色的表现夺得了第一名 。
荣耀和掌声 , 让于淑珍心生决定 , 人生或许就和歌唱演艺挂钩了 。 虽然获得了第一名 , 但生活仍旧没有多大的改变 , 唯一改变的是 , 只要厂里或者天津有职工演出 , 那于淑珍就会上台 。

1956年 , 在天津艺术馆有一场给农民演出的活动 , 于淑珍也被安排上台 。
在舞台上 , 于淑珍一如既往的演出 , 演唱了一首哈萨克民歌《美丽的姑娘》 。 谁知 , 在台下有一个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来看演出 , 便看上了她 , 便下了调令 。
调令 , 是让歌舞剧院的一个年轻小伙送的 , 姓闫 。 这位小伙 , 也去看了于淑珍的演出 , 看着那青春靓丽的容颜 , 心里起了一丝丝涟漪 , 再加上领导让他去送 , 心里十分的激动 。

拿着调令去了中大化工仪器厂的闫姓小伙 , 找到了于淑珍 , 对她说:于淑珍同志 , 你被天津市歌舞剧院录取了 , 赶紧收拾一下东西 , 跟我一起去报道 。
得知这个消息 , 于淑珍感到很意外和震惊 , 毕竟她只是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 , 能够被歌舞剧院看中 , 这无疑让她欣喜万分 。
本身对于淑珍有好感的闫小伙 , 更是耐心地和她解释 , 并且还帮着她收拾东西 。 短暂的接触 , 于淑珍觉得这闫姓小伙还不错 , 有了好印象 。 她不知道的是 , 这人会成为她一生的伴侣 。
进入天津歌舞剧院的于淑珍 , 才20岁 , 就成为了团里专业的文艺工作者 。

虽然迈出了文艺的第一步 , 每天都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 但于淑珍却十分的自卑 。 相对于其他科班出身的歌唱演员 , 她这个半路出家的 , 总是感觉很欠缺 。
为能跟上剧团的脚步 , 于淑珍只能勤能补拙 , 格外好学的她 , 除去钻研音乐理论 , 还学习发声技巧 , 甚至只要一有活动 , 就十分积极的参与其中 , 认真地学习戏剧表演 , 一点一滴地街垒专业知识 。
靠着努力学习 , 于淑珍从一个小合唱慢慢转变成了领唱和独唱工作 , 成为了剧团的骨干之一 。

03.
在刚进入剧院不久 , 于淑珍就赶上了一次去北京演出的机会 。
对于能去北京 , 于淑珍十分的开心和激动 ,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去感受首都 , 就算是多年以后 , 回忆起来她都很高兴:当时知道能去北京 , 感到十分的幸福 , 即便是坐大卡车去的 , 但我仍旧很自豪 。
尽管在这次的演出中 , 并没有于淑珍 , 但能够跟得去观摩 , 她也十分乐意 , 更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 , 才能登台演出 , 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

对于成功 , 于淑珍总说自己是幸运的 , 但实际上 , 这鲜光靓丽的背后 , 她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 。
而且在于淑珍这一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 , 始终没有固定专门的老师 。 当时剧团领导觉得于淑珍是一块天然的璞玉 , 要是经过专业的训练 , 就唱不出自己的风格了 , 所以任由于淑珍自己发展 。
尽管如此 , 于淑珍还是认真的学习剧团每一个人 , 并且将他们都当成是学习对象 ,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钻研专业知识 。

1958年 , 在剧团前辈的帮助下 , 于淑珍仅仅用了9天的时间 , 就排练演出了歌剧《向秀丽》 , 出色的表演 , 成功地塑造了角色形象 。
成功后的于淑珍 , 并没有心高气傲 , 反而印象最深刻的是 , 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足之处 。
她说: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总结会 , 同志们肯定了我取得的成绩 , 同时指出我的不足之处 。 那是在一句唱腔中 , 我随意地加了滑音 , 同志们热情和严肃的批评 , 使我终生难忘 。 从此我演唱任何作品都要求自己忠实于原作 , 从内容出发准确地润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