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的历史记载大全】至于乌龙茶的诞生 , 也像其他茶类一样 , 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 。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而是源远流长 。应该说 , 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乌龙茶源于武夷山 , 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 。但是长期以来 , 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 , 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佐证 , 考诸历史 , 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关于乌龙茶的起源 , 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 , 以竹筐(当为筛字) , 架于风日中 , 名曰晒青 , 俟其青色渐收 , 然后再加炒焙 。阳羡山片 , 只蒸不炒 , 火焙以成 。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 故其色纯 。独武夷炒焙兼施 , 烹出之时 , 半红半青 。青者乃炒色 , 红者乃焙色也 。茶采而摊 , 摊而扌鹿(摇之意) , 香气越发即炒 , 过时不及皆不可 。既炒既焙 , 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 , 使之一色 。此文被当时(1717-1720年)在崇安县(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 , 下同)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 。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 , 拜水而和 , 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 , 月涧云龛之品 , 慎勿贱用之 。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 , 采摘新芽献地仙 , 飞鹊印成香腊片 , 啼猿溪走木兰船 , 金槽和碾沉香末 , 冰棍轻涵翠缕烟 , 分赠恩深知最异 , 晚铛宜煮北山泉 。可见 , 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 , 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 , 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 , 建溪先暖冰微开 , 溪边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斗茶味兮轻醍醐 , 斗茶香兮薄兰芷 。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 , 武夷溪边粟粒芽 , 前丁后蔡相宠加 , 争新买宠各出意 , 今年斗品充官茶 。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 , 制龙团五千饼入贡 。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 , 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 , 环九曲之内 , 不下数百家 , 以种茶为业 , 岁所产数十万斤 , 水浮陆转 , 鬻之四方 , 而武夷之名 , 甲于海内矣 。宋元制造团饼 , 稍失真味 , 今则灵芽仙萼 , 香色尤清 , 为闽中第一 。于是贡额累增 , 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 , 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 , 嗣后岩茶亦渐生 , 山中籍此稍为利 。凡茶之候视天时 , 最喜天晴北风吹 , 苦遭阴雨风南来 , 色香顿减淡无味 , 近时制法重清漳 , 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 , 大抵焙时候香气 。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 , 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 。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 , 架于风日中 , 名曰晒青 , 俟其色青渐收 , 然后再加炒焙 , 阳羡齐片祗蒸不炒 , 火焙以成 。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 , 故其色纯 。独武夷炒焙兼施 , 烹出之时 , 半青半红 , 青者乃炒色 , 红者乃焙色也 。茶采而摊 , 摊而扌鹿 , 香气发越即炒 , 经时不及皆不可 。既炒既焙 , 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 , 使之一色 。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 , 是相同的 。1751年 , 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 , 烹之有天然真味 , 其色不红 , 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 , 茶汤不宜红的要求 , 如出一辙 。武夷茶自元至清 , 一直处于兴盛时期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艺的发展史
- 茶膏的发展简史
- 简述苦丁茶历史发展
- 传奇故事之乌龙茶的名字
- 乌龙茶对茶文化的影响
- 2020天猫发票管理规范 天猫发票有时间限制吗
- 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
- 我国古时斗茶发展及其文化历史介绍
- 起来看看普洱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细说中国饮茶历史及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