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文化发展历程的四大阶段

说起紫砂 , 不得不追溯她那历经四朝的千年发展史 。与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 , 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 当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钧五大窑系 , 呈现瓷器全盛的壮观时 , 紫砂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
【紫砂艺术文化发展历程的四大阶段】宋代现端倪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 , 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 , 诗琢无瑕玉」 , 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 , 也苦等了近千年才于1974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了紫砂北宋窑址 , 从中出土了许多残器 , 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 , 才印证了梅诗 。相应地与梅尧臣同时期的诗人、书画家苏东坡曾于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 , 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 , 他嗜迷饮茶 , 在《煎茶歌》里唱出「松风竹炉 , 提壶相呼」的绝句 , 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苏东坡饮茶的三个苛刻要求中的一条一定要紫砂壶煮茶的说法 , 由此「东坡提梁壶」传世的可信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南宋紫砂其实物有现藏在镇江市博物馆 , 在丹徒一座古井中发现的三件瑰宝 , 以及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留给我们的一幅《卢仝煮茶图》中置于竹炉上的「水壶」图貌 。
与两宋相比 , 整个元代可谓紫砂的盲区 , 除了蔡司沾在《霁园丛话》里记载了「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 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 , 知为孙高士遗物 , 每以泡茶 , 古雅绝伦 。」那么一点贴近紫砂的描述外 , 别无他迹 , 显得冷冷清清 , 倒是此时此刻的景德镇完成了瓷质由软到硬的过渡 , 并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瓷中精品而如火如荼 。综观两宋及元代 , 滥殇其间的紫砂是那样稚嫩而残缺不堪 , 也许紫砂毕竟不像「火药」那样一鸣惊人 , 她是甘醇的 , 需要时代的酝酿和文化的沉淀 。
明代露头角
据文献记载 , 真正紫砂的兴起 , 始于明代正德年间 。首先是供春的出现 。供春 , 这位朱砂陶艺家 , 是众所公认的紫砂壶创始人 。与其同期的紫砂陶器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人 , 众家各有所长 , 其中赵梁擅长于提梁壶的造型;李茂林擅制小壶 , 时朋为时大彬之父「朋亦做鹏」 , 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代四大名家 。此期的作品中 , 有汉方、菱花、僧帽、扇型、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提梁等造型 , 筋纹器的作品也是此时期的突出代表 。
清代展商机
到明末清初则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 , 她闪亮的英姿终于挤身陶瓷艺坛的前沿 。如从传记中金沙寺僧(生于明正德丙寅年 , 公元1506年)算起至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 , 紫砂在这400余年里 , 为中国陶瓷的成长谱写了激昂又震撼人心的篇章 。文史资料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王稚登的《荆溪疏》、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等 , 清代则有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周澍写的《台阳百泳注》、张燕昌、李渔、王士祯、阮葵生、陈维崧、李斗也分别撰文《阳羡陶说》、《闲情偶寄》、《池北偶谈》、《茶余客话》、《研斋随笔》、《扬州画舫录》 , 国外如日本的奥玄宝编著了《茗壶图录》 , 正史中的《重修宜兴志》、《重修常州府志》也以重笔记载了紫砂 。
此时紫砂陶艺界较为有名的是陈用卿、惠梦臣、陈子畦等 。而陈用卿再次将铭文刻于壶身 , 增加了作品的文气 。陈子畦在案头白剑的作品构造上 , 更使紫砂陶艺在文书气质方面表现了多姿的色彩 , 同时拓展了外销贸易 , 唤起紫砂陶潜在的商业价值 。康熙、雍正、乾隆中期 , 涌现了陈鸣远、史继长、陈汉文和王南林等陶艺家 , 尤其以陈鸣远为当代的佼佼者 。而后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名家邵大亨创作了鱼化龙 , 直至二十世纪初紫砂壶的生产转入完全商业化阶段 。这段时期 , 宜兴的紫砂陶艺作品也开始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博览会 , 且在多项博览会中获奖 , 如陈寿珍的掇球和仿古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