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名家邱镫锋

【陶艺名家邱镫锋】人物名片:
邱镫锋,台湾人,1960年出生 。台湾陶艺、书法家,擅茶道,仟鼎窑创始人 。日前,他应朋友邀请来到上海和慈溪 。
采访人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我们也常常看到各种茶艺表演 。作为茶道中人,请您谈谈对茶道的体会 。
邱镫锋:我用自己独创的心门泡法 。有朋友相聚一起喝茶,我每次问对方想喝什么茶,我最喜欢的回答是对感觉的表达,有一个朋友回答说:我想喝一杯解脱的茶,那么我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味道了 。我最怕的回答是:随便 。因为不同的水质、人、场合以及冲泡手法,同样的茶可以泡出不同的味道 。
我喜欢将茶的滋味用年轮来形容,18岁的茶有着轻轻柔柔的茶香,虽然扬香很高,茶汤却很青涩 。然而40岁的茶则更厚重壮实,犹如完全两种不同的茶泡出来的 。
茶道也许让人感觉玄了点,喝茶,首先是养生 。唐代诗人卢仝一首《七碗茶歌》可谓道尽了他饮茶的心得,其中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自己喝到第三碗时已文思泉涌了,平复心情之后的第四碗可以达到心灵的健康 。好茶可以带给人愉快,忘记烦恼的事,这样心灵就健康了,自然身体也健康了 。而第五碗茶喝下后身体开始散热排汗,自然皮肤会好 。我最赞叹第六碗的感觉,这可以通过时间来慢慢体验 。卢仝止步于第七碗,也就是说茶在精不在多 。其实,每壶茶掐头去尾的中段茶最佳,一般每种茶的精华就那么几泡,因此一壶茶最精华的也就那么当中几杯而已 。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陆羽也说懂茶之人必是精行俭德之人 。老子说:无味之味,谓之大味 。看来古人对茶道的理解比我们丰富得多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
采访人员:我们经常看到禅茶一味,或者茶禅一味,您如何理解禅与茶的关联?
邱镫锋:茶道讲究清敬和寂,禅则注重修心养性乃至明心见性,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一,二者都源于生活,或者说二者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茶道是一种生活或生活方式自不待言,而禅说到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有句古诗说得很好: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穿衣吃饭尽是禅机,不能把禅变成一种远离生活的隐遁潜修,行住坐卧都是禅 。其二,茶道与禅具有相同落点与归趣:即修养心性 。
采访人员:台湾的茶道与大陆的有什么区别?
邱镫锋:在台湾,茶道是比较普及的,一般民间的交往,大家都很重视,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喝茶的地方,布置得比较雅致,而且在泡茶的时候,会配合点香、插花等各种细节 。从台湾南部到北部,茶道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休闲和养生养心的方式,已经非常寻常 。
据我了解,大陆对于茶道不太普及,在武夷山的店家看起来家家很重视,但是整体手法和布置都比较粗糙,境界还差一些,很多店家主要为了招徕客人 。我来大陆不算多,所以很多好地方没机会去,但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的 。比如几年前我去浙江安吉就遇到一家很不错的茶店,店名很有意思,叫做第一滴水,主人是做收藏的,所以布置得很有水准,非常大气,我带了自己烧制的陶器去那儿,并用自制器具和独创心门泡法演绎了第一滴水六款茶和自带的两款茶,感觉很好,很有共鸣 。
采访人员: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现力的载体之一,怎么想到把书法和茶道融入到陶艺中去呢?
邱镫锋:一杯好茶是个体美的结晶,需要整体的相互作用和个体的修养,前者比如好的茶叶、水、环境、泡法等,后者则是完美的茶具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他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 。
品茶之道,茶的好坏是最重要的,但是必须要相应的其他条件与之相配才能获得绝妙的品位 。苏东坡认为上品之茶一定需用上品之水相配,甚至对煮水泡茶之水沸时的温度状态也有要求,正如他在《试院煎茶》诗中有很生动的说法: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他认为煮水时,当水中的气泡如蟹眼般大小到鱼眼大小时,水沸时的飕飕声犹如风吹松树时一般,水中的细小气泡起起落落,不停旋转仿佛飞舞的雪花,这时水的火候用来泡茶最好,如果再煮便过了 。苏东坡烹茶时,对使用的器皿也是很有一套讲究,他还自己设计了一种特制的茶壶用来烹茶,名曰东坡壶 。此壶上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