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紫砂壶的烧成: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 , 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 。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一米左右长十馀米的龙窑)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 。1973年 , 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 。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 。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 。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紫砂壶从明代中叶起就开始用匣钵(俗称掇罐)烧成 , 这与上述紫砂壶自明代起因饮茶方法改变 , 制壶发生历史性转折相关连 , 以防止产品表面发生火刺 , 色泽不称等缺陷 。同时提高了制品的装窑密度 , 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紫砂泥中的氧化铁含量相当高 , 根据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铁三元相理论 , 如果制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 则物相在1400℃以下不产生液相图 , 不形成低共熔物 , 由于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铬、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成份 , 因此实际烧成温度低为11501180℃ , 在此温度下 , 泥料中各矿物相的扩散速度不大 , 赤铁矿不作为一种相存在 , 使制品成红色(低温)、紫红色(高温) 。如以还原气氛烧成 , 则仅应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系相图进行 , 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产生液相 。三氧化二铁大量还原氧化铁色泥由紫红变紫黑 , 制品表面提前烧结还原过程中沈积的炭素和分解的气体无法逸出而发生鼓泡、积炭 , 造成废品 。
(四)紫砂泥和紫砂壶的显色:
众所周知 , 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差别之一 , 是瓷器含铁量低(<1%) , 通常红色陶器含铁量大于5.5% , 在正常烧成条件下 , 陶土含铁量不同 , 呈色不一 。含量≤0.8% , 烧成后呈白色;含量1.3% , 烧成后成灰色;含量2.7% , 烧后呈灰色;含量2.7% , 烧后呈淡黄色;含量5.5% , 烧成后呈淡红色;含量8.5% , 烧成后呈红色;含量10.5% , 烧成后呈深红色 。但陶土中含有的氧化铁是以多种形式存在 , 如紫砂泥 , 就有下列几种:
矿物名称 分子式 矿物颜色 赤铁矿 Fe2O3 樱红、暗红色 褐铁矿 Fe2O
nH2O 黄褐色至黑色 针铁矿 Fe2O
H2O 淡红、淡黄、淡褐色 硫铁矿 FeS2 黑色 磁铁矿 Fe3O4或FeO、 Fe2O3 铁黑色经过紫砂泥中Fe2O3和FeO的分析 , Fe2O3总7.418.62% , FeO为0.730.55% , 赤铁矿占90%左右 , 其它为20%左右 。同时由于MnO
Cr2O
【浅析紫砂陶生产工艺】CaO及其它少量色着色氧化物的存在 , 导致了紫砂泥的紫红色调 。烧成气氛对紫砂壶的显色关系重大 , 对宋代中期羊角山紫砂器分析的结果:Fe2O3(总)8.24% , FeO5.44% , 制品断面呈黑色 , 近代紫砂分析结果:Fe2O3(总)9.95% , FeO0.55%断面呈紫红色 。运用精湛的烧成技术 , 制品可以获得要求的色泽 。紫砂壶的烧成气氛 , 以中性一氧化焰为宜 。
(五)紫砂壶生产工艺的独特性和合理性:
紫砂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 , 天赋的合理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颗粒组成 , 使其具备了可塑性好 , 生坯强度高 , 乾燥收缩小等工艺性能 , 为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丰富多姿的造型 , 千变万化的线条 , 对制作技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 促使手工成型达到了高度的水平 ,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精巧的手法 , 越群的技艺 , 促成了紫砂壶造型的丰富多采的特色 。这就是泥料㎡色造型三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成型过程中的精加工工序 , 使制品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 。由於它的存在 , 扩大了制品的烧成范围 , 不论是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 , 表皮层都能烧结 , 而制品内壁仍能形成气孔 。因此 , 成型的精加工工艺 , 具有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有机地结凑在一起的作用 , 赋予紫砂壶表面光洁 , 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 , 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 。紫砂泥经烧成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 。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 , 使紫砂壶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 , 较高的机械强度 , 赋予紫砂壶优异的实用功能 。
推荐阅读
- 紫砂收藏的六要素
- 紫砂的制作技艺
- 紫砂七老之顾景舟
- 紫砂艺品选壶 沏壶等常知
- 清洗紫砂老壶有妙法
- 范秀红,古朴凝练的紫砂气度
- 毛大步,把玩紫砂十二招
- 养紫砂茶具的好方法
- 紫砂杯优点及日常保养
- 李昌鸿沈蘧华,大师伉俪的紫砂缘